計劃簡介

本計劃是希望結合:有嚴肅藝術價值的成名作家作品,以及一般巿民的日常社區經驗書寫,再加上其它媒體輔助,在互聯網平台上展示。今年的計劃分五部分:

一、作家在社區:

社區是人的群居象徵,它代表了人與地之間的關係,亦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而文學的出現亦不可能脫離社區,其或多或少再現了社區的面貌、地景及人民之間的關係,同時拼貼著作家對社區的觀察和想像,故此文學作品並不是離地的文本,更多是具有在地性的。另一方面,作家具有敏銳的目光和富穿透性的想像,其文字往往能捕捉到大眾對社區所忽略的一面及一點,透過社區書寫,作家不但能以文學藝術的方式去書寫社區地景,重構香港的人地關係,此外也能讓年青學子和巿民大眾,重新以文學藝術的眼光去認識自己的社區。

2016-17年度參與作家包括:西西、淮遠、胡燕青、唐睿、鄧阿藍、韓麗珠、李智良、方太初、袁兆昌、王良和、陳麗娟、廖偉棠、伍淑賢、呂永佳、李維怡、劉偉成、張婉雯

2017-18年度參與作家包括:葉輝曹疏影、何秀萍、鄧小宇、麥樹堅、可洛、陳慧、馬國明、周漢輝、陳德錦、梁璇筠、關天林、陳曦靜、鍾國強、王証恆、謝傲霜、劉平

2018-19年度參與作家包括:蔡炎培、崑南、黃燦然、黃裕邦、黃怡、樊善標、鄭政恆、盧勁池、梁莉姿、查映嵐、蘇苑姍、池荒懸、余婉蘭、劉綺華、洪曉嫻、陳苑珊、王樂儀、鍾耀華

二、學校及社區創作班

社區創作班是把社區創作進行分享、教授的延續性環節。創作班將於兩個社區舉辦,每區開設六節,內容以文字為主,輔以攝影/繪畫,教授學員文字書寫及跨媒體創作技巧,助他們整理自身書寫經驗。創作班希望透過富有社區社作經驗的作家,一方面教導學員以感官練習開拓對街道的認識,發掘街道的標誌性元素,另一方面認識社區歷史,再根據歷史虛構,進行拼貼遊戲等。

三、十八區徵文

社區創作的目的是以文學藝術的眼光去認識自己的社區,以文學藝術的方式去書寫自己切身的經歷,建立自己的文藝社區地景。市民大眾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書寫,體現大眾社區的庶民價值,從中建立主體意識,故此我們鼓勵每人都能寫一條自己的街道,進而透過編選後上載至本計劃專設的網站(http://writinghk.org/),加上十八位作家的創作/跨媒體創作,呈現一個較為完整及宏觀的社區文學地景。

徵文方法︰
書寫是擁有一個地方最永恆的方法。我們現公開徵集創作,內容以香港任一具體實存街道為題,體裁不限,字數上限為二千。必須未曾發表。優秀作品將於「我街道」網站刊登,並獲稿費。有意遞交作品的朋友,請將作品連同姓名、聯絡方法,以電郵發送至hk.house.of.literature@gmail.com,或郵寄至「香港灣仔軒尼詩道 365 號富德樓一樓香港文學生活館」,電郵主旨或信封面請列明「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徵文投稿」。徵文分階段進行,投稿者可多次參加。

四、街偶天成

香港街道名字五花八門,有以異地命名的街,也有以人物命名的街,盡顯香港多元混雜的特性。名字彷彿是一條通道,那些我們從小聽過,卻從沒深究過的名字,或許都連結到某個熟悉又陌生的人物、鄰近又遙遠的地方本欄目邀請有跨地生活經驗的本地及外地作家,書寫兩條分別處於香港及外地的同名街道,以名字為觸發,穿透名字背後所蘊藏的歷史、文化,足以照見本土的多重維度,呈現多元並置的世界,也為地景書寫引入更複雜的思想與現實層次。

五、二人前・一條街

街道承載記憶、歷史、變化和滄桑,而街道的氣味、顏色、聲音、光線在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演繹。「二人前.一條街」將曾居或現居同一街道的人配對起來,組成十二個組合,讓他們帶我們一邊遊走街道,一邊暢談街道的記憶、歷史與改變,讓不同背景、年代的人對街道的印象交織碰撞,交疊出一幅更多層次的街景。部份訪問內容會製作成影片,上載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