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打老道,彼得盧道

在窩打老道行走,我比較熟悉的是油麻地到何文田一段,還有九龍塘一段。
九月九日,窩打老道有學界聯校人鏈活動,據說學生在早上七點鐘就集合了,我們不難想像,從何文田開始,培正中學、九龍華仁書院、真光女書院、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四間中學的學生,手拉著手,高呼「五大訴求,缺一不可」,他們人多勢眾,輕易地組成長長的人鏈。
而多年以前,我們在窩打老道默默行走,時而高聲談笑,當時是港英過渡期的最後時光,也逐步邁向董建華在任的艱難時期。但我們如許默然,專注於功課,也不太理會世事。香港社會在一段時期相對平靜,但暗湧日積月累,終於釀成風暴。
在風暴之中,子彈呼嘯而來。
十月一日,抗爭遍地開花。香港警員在市區發射實彈,抗爭者的防衛裝備卻相當簡陋。在荃灣大河道,一名荃灣何傳耀中學中五學生左胸中槍,他手中的自製膠盾牌,原來只是一塊浮板。浮板當然擋不了真槍實彈,在中五學生旁邊的理大博士生,見中學生心口中槍,願意不走,只求救救學生,救救孩子。
在油麻地窩打老道,也有警員向天開實彈槍。這一發實彈如果早些來到,早一點驚醒如在夢中的我們,我們的目光或會從書本,移到窗外的世界。在窗外,窩打老道上有車、人、樹、鳥、商店、民居、廣華醫院、道聲書局、安素堂、加油站、超級市場,事物如此平凡,但平凡背後,卻有制度的暴力,把握一切。
窩打老道的命名,是為了紀念1815年,英國威靈頓將軍與多國聯軍,在滑鐵盧戰役打敗法國拿破崙一世。1819年,英國曼徹斯特聖彼得廣場,有大概八萬人要求議會政治制度改革,曼徹斯特義勇軍卻血腥鎮壓。由於《曼徹斯特觀察家報》(Manchester Observer)的頭條,將鎮壓命名為彼得盧,以滑鐵盧戰役之名,諷刺當日騎兵大開殺戒。所以1819年的曼徹斯特鎮壓事件,史稱「彼得盧屠殺」(Peterloo Massacre)。
當年,浪漫主義詩人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以長詩〈「虐政」的假面遊行〉(The Masque of Anarchy),留下壯烈的聲音:「讓廣大的人群聚集吧,╱並且以莊嚴的辭句╱宣告說,你們本來是╱上帝的造物,自由、不羈――」(穆旦譯)。
二百年後,邁克李(Mike Leigh)拍了電影《彼得盧:人民之聲》(Peterloo),重現屠殺事件。
也是二百年後,當實彈在窩打老道橫飛的時候,我心目中的窩打老道,突然之間,有一刻,成為了彼得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