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月華街

懸崖上的月華街

葉輝 文類:散文

作者簡介

葉輝

文化人、傳媒人。1952年生於香港,70年代初投身新聞出版事業,曾任多份日報社長;業餘一直參與文學出版、評審、編輯及教育工作;先後在多間大學任兼職講師、主持寫作課程及專題講座。個人著作《浮城後記》、《水在瓶》、《書寫浮城》、《新詩地圖私繪本》、《在日與夜的夾縫裡》皆曾獲得香港文學雙年獎。


 

一、

家住月華街,一住就是九年了;這條街道原為一個狹長的小山丘,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起,觀塘區工業迅速發展,住宅需求甚為殷切,此一山丘就與鄰近的山麓及斜坡被夷平了;其實在半個世紀前,月華街(及觀塘半山功樂道、康利道)所興建的住宅區,乃其時專為吸引區外人士(尤其是廠家)遷往偏遠的觀塘而建的。

話說在月華街一帶所發展的並非當時流行的唐樓,而是外型與外貌都相對高尚的私家樓--在月華街所興建的樓宇,俱規定不能用盡樓宇地皮的所有面積,因此每座樓宇的地下都設有露天停車場,而停車場外圍即為分隔各座樓宇的圍牆,故此樓宇之間的密度顯然比唐樓低很多,與其時在其他富戶集中的地區的多高層高尚住宅沒有分別。

月華街由一個狹長的小丘移山闢出,因是之故,整條長長的弧形街道,而臨近小丘頂部的天香街橫貫街道,形成小小的橫街;月華街另有兩條「掘頭路」,分別是平成里及紫來里;話說山丘經平整後才發展,但為了保持低密度的發展,尤其在靠近較高位置一邊,首先要解決此一先天問題,發展商就構想出絕世妙法:那就是在斜坡上建造樁柱,再於斜坡頂部建造路面,形成一個伸延出去的平台,再於平台上興建樓宇,因此從小丘下仰望,樁柱完全外露,此乃建築的一大特色--從協和街、觀塘道或翠屏仰望,都會發現月華街樓宇的平台俱由大批樁柱在斜坡上支撐,看似危危乎,看久了,就可看出其時的工程師匠心獨運,致使平台上的住宅立近半個世紀。

翻開《新安縣志》,就可知悉觀塘(舊稱官塘)之名,源自「官富場」,意思就是官方的鹽場;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觀塘中心地帶並非位於裕民坊一帶,倒是茶果嶺及牛頭角等打石工人所聚居的村落;昔日鹽場所帶來的繁榮風光早已不復存在了;此時若要談觀塘簡史,則要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細說從頭了。

戰後港府就著手研究增加工業用地,觀塘其時就是其中一個選址,那麼,為何會選擇觀塘呢?主要原因乃地理優勢,皆因觀塘與九龍城、新蒲崗相距不遠,而觀塘道一帶最初仍是懸崖,裕民坊對上乃一個小山丘--官富山(即觀塘以北的黑山),山麓一帶本為官方鹽場;一旦夷平此一小山丘,所得沙泥即可作填海之用,受工程影響的人較少,據說只有住在海旁垃圾堆寮屋的拾荒者,安置還處理得相對妥善,及至1955年,受影響的居民都陸續遷往牛頭角徙置區。

話說當時觀塘以「花園城市」(Garden Cities)的概念設計而建設,那是19世紀末伊賓尼沙.侯活(Ebenezer Howard)所提出的,而九龍塘正是範例,當中的住宅、工業區及商業區劃分井然,據此而建設一個自所自足的社區;然而,與其說觀塘可自所自足,倒不如說工業界所希望建造的大型工業區,比如雞寮徒置區(今翠屏邨)乃為了安置老虎岩(今樂富)虎尾村及東頭徒置大廈的拆遷戶,被安置的居民就為工業發展提供大量廉價勞工了。

二、

話說宋朝時,香港製鹽業已甚具規模,皆因鹽業利潤高,宋朝曾在九龍灣之西北一帶設立「官富場」,派鹽官管理鹽場;《宋會要》記載: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提舉廣東鹽茶司言:廣州搏勞(今博羅)場,官富場,潮州惠來場,南恩州海陵場,各係僻遠……欲將四場廢罷,撥附鄰近鹽場所管內……官富場撥附疊福場」;元朝時「官富場」改為「官富巡司」,明朝再改為「官富巡檢司」,明萬曆年間郭棐所編撰的《粵大記.廣東沿海圖》中,乃有「官富巡司」及「大小官富」等,即九龍城寨至觀塘一帶。

觀塘早年稱為官塘,初時只是牛頭角附近沿海的一塊小地方,相傳早期是官府船隻靠岸停泊之處,也由於在古代是一個曬鹽的地方,鹽工遂以石頭及沙土在海邊築成堤壆,堤壆內的淺灘便成了注滿海水一塊一塊的鹽田,其時稱為鹽塘,由於屬官府所管理,故以就稱為「官塘」了;近年官塘演變為整個行政分區的名稱,由於區內居民不喜歡與官府打交道,不欲以「官」字為名稱,故改用觀字,由是就演變為觀塘了;此外,自從1860年割讓九龍半島,其時官塘人煙稀少,直到1953年至1954年起,當時港府就在官塘填海造地,計劃發展為新工業區;於1957年完成填海工程,官塘南部填海部分定名為觀塘工業區,觀塘從此就正式取代舊稱官塘了。

觀塘背山面海,從九龍灣至油塘灣,有一道長長的海岸線,觀塘道以南,大部分為填海地帶,像個伸出海面的小平原;觀塘道以北乃斜坡及山區,因此很多樓宇都能看到海景;觀塘港鐵站繞經小公園便到達通往月華街的長樓梯,樓梯側有一間在基法小學內的教堂,名為梁發紀念禮拜堂,從小就居於月華街的老街坊有此說法:月華街只有住宅、學校及地產代理,僅有兩條小巴線經過,故此相對寧靜。

月華街乃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高尚住宅區,在地形上已分隔了貧富;原來當年移山之時,為與東面雞寮徙置區分隔開,故平整至高出七層徙置大廈的高度,斜路最低處則興建和樂邨,高處的樓宇便需加建樁柱以興建伸出的平台,再於平台上興建樓房。

從港鐵站繞過一個小公園拾級而上,街道兩旁全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建成的住宅、學校、教會和地產舖,與山下繁囂的市中心全然分割開--因為路彎、路斜,也因為寧靜,政府為維持區內低密度,預留土地興建月華街公園,以當年標準而言面積很大,乃居民聯誼之所,公園側的通道俗稱「狗巷」,居民就在此間遛狗。

觀塘與牛頭角僅有一箭之遙,話說黃佩佳(江山故人)曾如此描寫牛頭角:「倚山臨海,有海灘,可泳,居民二十餘家,修竹成林,迎風搖曳,清篁瀟灑,翠影參差,盛夏至此,徘徊不忍去也。」其實觀塘本來為寧靜海灣,人口則集中於牛頭角山上(比如復華村)、山下則有牛頭角村、雞寮村,乃至茶果嶺。

鄰近為秀茂坪(即掃墓坪,戰時墳場),順利則為井欄樹及蕉欄樹之下的一個小小山谷,鹹田(現稱藍田)則有長龍田村疏落小屋數間,其後變成新移民聚居村落,油塘灣則臨近鯉魚門,在地鐵開通之前,俱以裕民坊為中轉站。及至戰後,港府發展為新工業區,話說1954年,2A巴士線由九龍城延長至牛頭角,1954年十月起大規模填海,及至1956年就陸續有工廠搬入(約在開源道附近),及至1959年,11B巴士線則延長入觀塘裕民坊附近,此為第一條直接入觀塘巴士線,同年清拆雞寮百年古村,興建雞寮徙置區,並將觀塘泳池對開大海灣填平了。

三、

話說九龍東在1953年建有牛頭角碼頭,位於今偉業街與勵業街交界附近,開設來往北角的電船及灣仔的渡輪服務,當時市區陸路交通尚未連接牛頭角,居民須由牛池灣步行來往,較方便的亦只有用腳踏車;及至1960年代初,港府在九龍灣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碼頭遷至今海濱道,並易名為觀塘碼頭。

此所以「老觀塘」嘗言︰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觀塘道只是一片爛泥地,沿海濱的小路,在潮退時是唯一的通道了;「老觀塘」所描述的觀塘,對我而言頗為陌生,話說半個世紀前,舉家從筲箕灣徙遷到油塘灣,那時才初識觀塘,有一段日子,每天都在觀塘打轉,鮮有走出牛頭角以西,觀塘彷彿就是生活唯一的領土了。

到了七十年代,觀塘好像比旺角還要繁鬧,幾條主要的大街路邊擺滿小販攤檔,行人擠塞得幾乎寸步難移;廉租屋邨已發展到樂意山,觀塘及牛頭角已連結為一個臃腫的地區了,而戲院、紥作店、當鋪、繡莊、茶樓、涼茶鋪等等,一間又一間消失了,銀行、超級市塲、連鎖店、金鋪、快餐店卻愈開愈多了。

在網上看到一幀觀塘的老照片,時維五十年代,東九龍尚未開發,牛頭角道只是山邊的泥濘小徑,旁邊就是海濱,其時當然還沒有觀塘道;記得「老觀塘」嘗言︰從前此地很荒涼,要走半個小時才找到士多呢,沒有追問下去,從前?究竟是多久從前呢?觀塘的領土日漸擴大了,生活於此的人們親眼看見荒山開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屋邨,海岸線也一次又一次的向海面伸延出來,日漸平直了,半個世紀以來,觀塘每天都起着變化,對「老觀塘」來說,那變化似乎是歷歷可見的,然而,對我這個不斷搬家的人而言,觀塘的滄海桑田,倒像生活的每一天那樣平淡而尋常。

數十年來搬來搬去,九年前終於第四度回歸觀塘了,由是發覺公園對面的行人道是個小小的天光墟,每天清晨,販賣舊物的地攤鱗次櫛比,猶如一個古舊記憶的臨時展覽場,每一次回歸觀塘,都覺得這地方日漸老去,報攤那一家人,茶餐廳送外賣的老伙記,文具店那對和善的夫婦,家具工場擺滿店前雜物,以及胖胖的老闆都漸漸消失了,便思疑天光墟的地攤展覽著的,是無名者在此地生活的唯一記憶。

想起若干年前,在月華街公園目擊一次老樹搬家:公園對面的巴士站,變成一個樓盤,樓盤內的一棵老榕樹在一夜之間連根拔起,遷徙到公園去了,老榕樹被木板圍起來,有一天經過,發覺圍板移走了,老樹支撑著鐵架,那時想:此樹會不會像天光墟所展覽的所有舊物,呢喃著無人聆聽的前生記憶?


觀塘的其他文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