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瓜灣道( II )
偉恆昌在土瓜灣道佔了三十個號碼,始於329號,終於361號的嬰兒用品鋪。這裡已經是土瓜灣道的第七條街,名新碼頭街。的確,在這裡一站,就可以感受到碼頭勁吹的海風,可以看見前往北角的渡海輪。船只往北角,北角來的,卻分別往九龍城和黃埔花園,別上錯。怎麼稱為九龍城碼頭,而不是土瓜灣碼頭呢?土人都明白,香港分為十八區,土瓜灣只是九龍城大區內的一個小區,其他區員還包括紅磡、何文田、九龍塘。怎麼還包括無論空間和心理都很遙遠的九龍塘?可見分得並不精確。也許人口不足以獨立成區吧,所以連選舉獨立的區議員也算不上,要歸入海心區。九龍城和紅磡區內有警署,土瓜灣就沒有。其實,九龍城碼頭本稱龍津渡,遠道而來的船隻,運貨上岸,然後運去九龍城寨。九龍城寨本來也是個神秘的地方,三不管,神秘的面紗除去,成為寨城公園了。
碼頭如今寫著「新渡輪」,在海底隧道建成之前,也曾風光了好一陣子,因為它不單載人,還載汽車,架車的人在船上泊了車,走下來,歇息一回,吃個簡單的早餐,公仔麵、咖啡,看看報,鬆弛二三十分鐘的神經。汽車碼頭還留下架空的車道,天橋下是小小的收費停車場。不載車以後,平日坐船過海的人已不多了,每小時兩班,晚上七時停航。水手都日漸老去,這變成式微的行業。碼頭也有碼頭的命運。

馬頭角公眾碼頭

九龍城碼頭
街道平行並置,連碼頭也平排相鄰,九龍城碼頭的新渡輪旁邊,另有一個是開放式的,不過是一些立柱,撑著頂蓋,海邊有些欄杆,中間有石然及成登船的階梯。這碼頭有點像中環的皇后碼頭,名叫「馬頭角公眾碼頭」,普通漁船、遊艇登岸之地。常常見小輪渤渤地推浪而來,船上有人上岸了,船上的黃狗搖著尾巴興奮地跑來跑去。狗也想上岸吧,因為岸上漸漸出現各種狗隻。尤其是傍晚,主人帶著大小狗出來散步,人和人坐在長椅上聊天,狗和狗在互相追逐嬉耍。晚上比日間熱鬧。碼頭前面,整個空地是九龍城巴士總站,巴士其實也並不多。2007年,五幢新的大厦落成,樓高六十二層,屏風一樣橫亙在偉恆昌前面。人愈來愈多了,從旅遊車下來,戴上同一色的紅帽,或者掛上同樣的襟章,從茶樓、店鋪出來,橫過車道,來到馬頭角公眾碼頭,排好隊,有人揮動旗幟叱喝。船來了,維港夜遊去了。
土瓜灣也有一條海濱長廊,比起尖沙咀的那段短狹得多,卻更適宜居民的散步憩息。這裡的長廊由碼頭開始,一直通到海心公園的魚尾石,沿途有花草樹木,一邊是連接不斷的公園椅。路段不長,卻也經過三座公園,中間幾個出口,可以出外一陣,看看門外的驗車中心、荒廢的官地,看公園裡的人練太極拳、打籃球、唱歌、跳舞。然後再回到長廊裡,坐一陣,看海,看人垂釣。自從煤氣鼓不再用煤發電、青洲英坭廠搬走,土瓜灣的空氣無疑清新了許多,難怪不少藝術家搬進海邊的工業大厦。如果三個公園之一變成狗公園,這裡就是狗主的天堂了。

海濱長廊
偉恆昌街段的對面,隔著馬路,是興華、美華工業大廈,近年,樓上不少分割成出租的迷你倉。樓下的商鋪,有些神秘得很,生意竟是關起門來做的,顧客都是內地遊客,珠寶啦、鐘錶啦,可能還有時興的什麼,誰知道呢。然後是家具店、車行。土瓜灣一帶最多,成為本區特色的,正是車行,汽車維修、買賣,單是牛棚對面的十三街,已超過二百間。新碼頭街的一間,更引來不少觀眾,待修的車在街上排隊,像公立醫院的病人,嘩,原來是法拉利、林寶堅尼,鮮紅、艷綠,像玩具。到專用酒樓的遊客走過,往往不看搖旗催趕,佇足拍照、品評。那麼一個舊區,竟有那麼多名貴的新車。另一邊的街上,六、七名什麼功的成員貼牆靜坐練功,不靜坐的則向內地團客講另類道理。
新碼頭街應該是進入碼頭的入口吧。可是這條街會轉彎,只可繞偉恆昌所佔的三條小街走一個圈,朝紅磡的方向走,否則就回到土瓜灣道。它像護城河,不過環抱的是紅棉工業大厦。所以在土瓜灣上,第七、八兩條橫街都是新碼頭街,真要進入碼頭和巴士總站,得從第九條街新山道進入。碼頭前面新建的翔龍灣(也不知是建築還是海灣的名字)很快就不新了,就橫亙在這裡。翔龍灣背後的明倫街也是一條轉彎街,兜兜轉轉,投奔馬頭角道去了,它四周仍是車行,會否轉得昏頭?幸好都停機息匙,有待修理。白宮冰室變為黑宮,古古怪怪的模樣,原來是紋身的地方。
翔龍灣的前身是人人害怕的煤氣鼓。中華煤氣公司位於土瓜灣的100號,從新山道到木廠街一段路,被土瓜灣道切斷,分為南、北兩廠。早年南廠變成富宅翔龍灣,而北座最近也拆了一半,尚存一座管道和筒箱,互相交接,仿如星球大戰的堡壘,既科幻又魔幻。難怪對街的茶餐廳出現了喝冰鎮奶茶的鐵甲人。
土瓜灣位於九龍城區南部,故稱南土瓜灣,簡稱南瓜。不知子時過後,肥美的南瓜又會怎樣變身?社會在變,何況小小的一個老地方?將來,馬頭角道上的牛棚藝術村和十三街又會怎樣呢?我們還會認得嗎?過了新山道、明倫街、然後是馬頭角道,這時候第十二條街就在眼前了,它是木廠街。這段路,自從飛機不再飛來,只留下一片荒涼。生意太少,店鋪大多關了門。然後是盲人輔導會的工廠。這是香港獨一無二的盲人工廠,佔地甚廣,我曾向樓下的看守查問,工場做的是什麼呢,竟答他也不清楚。後來我翻查資料,工廠成立於一九六三年,一邊為視障及傷殘工友提供庇護式的訓練場所,一邊也接各種工作,紙品方面的大小搬運用紙箱、設計及生產各類禮盒;車衣方面則包括各種工業及學生制服,機恤、風衣、帽子;各種環保袋,尼龍、帆布等等。機場未遷走前,朋友告訴我,當年工場對外開放,樓頂是觀看飛機降落最好的位置。工場對面是柏林爐具廠。再前面,見不到什麼行人了,只見鐵絲網,那是舊啟德機場的空地。土瓜灣道至此靜悄悄地讓路給宋王台道。

土瓜灣煤氣鼓

盲人輔導會

宋王台
宋王台,一個中國末朝皇帝曾流落到這一帶的地方,一條街道來到這裡,看來也前無去路了,未必,拐一個彎,換一個名字,又另有一番景緻,雖知道呢。土瓜灣道單數樓宇最末的數字是463號,屬於德國寶旁邊的土瓜灣北變電站。接著已是國際機場。高高的一列鐵絲網拆盡,換上一米高的水馬,兩個一叠,成為簡陋的圍障,貼上黏紙,標名政府的部門,過路者於是知道土木工程拓展署正在空地工作,看見許多直立的柱和高空移動的人影,卻還看不出建的是什麼。
我在九龍城區住的第一家在紅磡,位於蕪湖街背後的小街,當年座落在黃埔船塢圍牆外。四層高的唐樓,沒有電梯,屋內除了廚廁,沒有間隔,卻有騎樓。房子不錯,窗外是無敵海景,船塢牆外是一列大牌檔,叫外賣只需垂個吊籃下來。一梯兩伙,沒有鐵閘,治安很好,家家開門共聽廣播劇,戶戶分穿工廠發派的膠花。父母讓我讀書,不入工廠。我每天在家維邨站乘巴士上學,幾個站的車程,在教會道下車。眼前一片農田,其中有小木屋,農圃道斜坡旁有一巨大石渠,我在石渠上走,不久就到學校了。這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唯一認識的路線。想來不免奇幻。從家維邨如何直達協恩?因為馬頭圍道在啟明道已分裂成兩半,不再貫通了。如今細說,地方固然不斷轉化,變舊、翻新,何況是人呢,只是我再不可能是昔日那個穿著校服的女孩了。

土瓜灣道街道圖
(西西繪圖、何福仁攝影)
投稿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