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沙鷗》—— 在概念中自由飛翔

盧樂謙 December 8, 2017 則回應

作者簡介

盧樂謙

盧樂謙曾是一個足球員,球會倒閉後開始進修藝術,現主要從事行為藝術創作及社區藝術。他先後畢業於英國薩斯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2004)及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系(2008);他的大部分作品均以探索城市中的存在形式為基礎, 關注自我與身體之間的關連。2009年,他與友人成立了ArtAfter6,致力推廣不同類型的集體藝術創作計劃。他亦為「這一代的六四」、「細味薄扶林 村—『中秋火龍』文化創意計劃」和「人民足球」的發起人之一。


(編按:〈天地一沙鷗〉是「火花﹗只是看書」當中由盧樂謙參與及創作的展覽〈Mind Map〉的一個作品。而此文章解說了作品的深意及其故事,同時記錄了《天地一沙鷗》一書對作者盧樂謙的意義。)

 

20歲之前我記憶裡邊好似從來未試過真真正正去完成閱讀一本書,除了足球雜誌。記得那時大概是90年代中,每期也會追看當時比較熱門的兩本足球雜誌《奪標》及《足球周刊》。現在這兩本體育雜誌已經停刊了一段時間,我看書的種類亦比當時廣闊了一點點。而背後的推動力大概是因為創作的意欲及了解自己是誰的動機。這些想法大概是從就讀設計學校開始。記得那時候其中一個科目是critical thinking,當時那位老師很能讓學生嘗試以不同角度去看事物,對於當時剛離開足球隊的我來說,這個科目給我帶來的資訊實在讓我的思考方法廣闊了很多。

這個時候我開始看書,大概是20歲。當時並不意識到自己在追求知識上面的改變。直到幾年之後到英國留學,可能生活實在太過苦悶,在當時互聯網並不特別流行的時代,在上課與在酒館當酒保的時間以外,我經常在街上流連。始終外國與香港的文化有很大的差異,當時20出頭的我經歷了很多神奇的事情。例如是不同背景的流浪漢、當地黑幫、很多不同種族及背景的人,他們生活的方式、對世界的態度,為我帶來一定的衝擊。當時我很想了解世界,很想去了解人類,更加想了解自己。

在一眾隨行物品之中我帶了一本書,一本我看見20多年但從未閱讀過的書——《天地一沙鷗》。把它戴在身旁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我爸爸過身的時候我看見媽媽把它與爸爸放在一起,她說這一本是爸爸最喜歡的書。他一直放在我家的櫃內,而我亦一直從來沒有嘗試閱讀的意欲。直到我在英國的一個晚上我開始打開這本藍色封面上印着白色海鷗圖案的小說。那是舊版的《天地一沙鷗》,紙張都是泛黃了,排版很有趣,是中英對調的。記得當時好像用了一星期去讀完這一本書。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很奇妙,像爸爸離開了卻透過這本書在我成長的時候教導我人生的道理。在足球訓練中也是專注在體能及技術上的訓練,而在運動的競爭中亦不斷需要挑戰自己的極限,把這個訓練模式放在《天地一沙鷗》這本書中去理解生命便更加立體。簡單來說像當時教練經常提醒我們贏輸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在球場中拼搏及挑戰自己的精神,書中的海鷗同樣提出作為一隻鳥的生存責任並不只是在海邊的漁船上偷吃漁民捕捉回來的漁獲,而是去研究、學習、並挑戰作為一隻鳥飛翔高度的極限。

當時這本書給我定下了一些很牢固的價值觀,及思考方向,當時20出頭的我很希望找出生命的答案及生存的目標。現在看來當然有點可笑,這些沉重的題目長大後很多人也忘記了,因為平常生活的瑣碎問題已經足以令人難以消化,又哪有時間去思考生命的本質及作為一個人應該挑戰的高度。

當然我們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太多空餘時間去思考這些命題,在我來說這是一種練習,是一種宏觀的概念,亦不需要每時每刻去思考。因為我們需要生活上在地的實踐,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及生活的經驗才能辯證及尋找比較宏大的生命議題。「Just keep it in mind」已經十分足夠。

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除了自身的經驗外,更加給我多一個角度去調整進入社區過程中的思考及運作方式。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也有一些(自以為)比較宏大的想法,希望與不同背景的人溝通,可是這些想法往往與實質的日常生活有一段距離。除了能夠給我們提供日常中生活需要的實質食糧,像書中提到漁船上漁民的漁獲,我們必須要明白大部份在地球上生活的我們也是在海邊飛翔的海鷗,希望從預算上獲得一點點食物,而社區工作便是日常的方式。日復日的溝通能夠讓更多外邊的海鷗自發地了解生活上更加多的可能性,在思考除了食物外我們更加應該追求的是什麼?

以上的經歷例如是設計學校內接觸到的critical thinking,運動員的思考模式再加上海鷗教曉我們的東西,讓我現在在社區的實踐上,有更多實際的例子及經驗,重複去思考當時20出頭接觸到的生活及生存的概念。

 

 -----

火花!只是看書
項目策展人:鄧小樺
作者:韓麗珠、謝曉虹、俞若玫、盧樂謙、何倩彤

Mind Map展覽
《Mind Map》
社區藝術家盧樂謙的十五幅意念地圖(mind map),本來畫在他的筆記本上,紀錄他思考何謂社區;社區與空間、教育、生產等等範疇之連接;社區藝術計劃的概念及實踐之軌跡。

日期:5 — 18.12.2017:盧樂謙展覽
時間:上午 10 時至晚上 8 時 (逢星期一上午 10 時至下午 2 時休息;公眾假期除外)
地點:油街實現 展覽廳一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