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共學mind map2 —— 走入社區做乜?

盧樂謙 March 25, 2017 則回應

作者簡介

盧樂謙

盧樂謙曾是一個足球員,球會倒閉後開始進修藝術,現主要從事行為藝術創作及社區藝術。他先後畢業於英國薩斯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2004)及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系(2008);他的大部分作品均以探索城市中的存在形式為基礎, 關注自我與身體之間的關連。2009年,他與友人成立了ArtAfter6,致力推廣不同類型的集體藝術創作計劃。他亦為「這一代的六四」、「細味薄扶林 村—『中秋火龍』文化創意計劃」和「人民足球」的發起人之一。


開始產生走入社區做乜這一個諗法大概是在2013年開始產生。在那個階段開始留意到社區内有很多不同背景的人士,他們就算對着社區內同一件事件或者同一件物件,因為不同背景的緣故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及後逐漸觀察到在我們生活的社區中不同人士的參與因應着不同背景的關係,可能出發點會有很大的不同,同樣亦直接會影響到及後他們在社區內的行為、舉動。

要思考“走入社區做乜”這個問題,相信首先我們自己對社區這個詞語有一定的理解及定義,在上一次的mind map 中也提及過相關的問題。當我們自己大概對社區這個詞語有一定的理解及定義時,下一步再看一看現在坊間也有很多不同的人士、機構、團體及政府部門,也經常以社區作招徠。看到這些活動或宣傳,引起我對社區這個詞語有更大的疑問。當大家都在說什麼社區空間、社區活動、社區組織,社區乜乜乜的時候,究竟社區是不是有寶呢?而又為什麼有寶呢?又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有這麼多團體或人士會“關心”社區呢? 試把社區這十年間的發展方向及方發,連結上香港的社會轉變去思考,能找出為何社區在這數年間突然熾熱起來?

在今次的mind map 中我關注的是我們參與社區的動機、身份及原因。幫坊間越來越多人關注社區這個議題的時候,以上提到的動機、身份及原因將會十分重要,因為這些問題會影響到我們之後在社區中的計劃及衍生出的影響。

社區內有很多不同背景的人,例如是我們說街坊,街坊是什麼呢?是業主?是租客?是在附近每天上班的人?是區議員?等等。就以上不同人士他們對社區關注的出發點已經不同,在我們說參與社區的時候他們看社區也會從不同的角度出發。

業主對社區的想像是什麼?可能是有完善的配套,安全的生活環境,但最終是因為可以獲得較好的樓價。 他知道晚上凌晨7-11 外聚集的是什麼人嗎嗎?在這裡我們已能基本上找出兩類業主,一是自住的、而另外一種是放租的。試想想他們對社區的想像有甚麼不同?

區議員對社區的想像又是什麼?是在選舉之前的三個月成功爭取紅綠燈延長十秒? 那選舉之後呢? 他知道街口轉角的那戶人家的小孩什麼時候練習小提琴嗎?有那位朋友的區議員會與街坊討論地區議題,再伸延到文化層面的改善嗎? 地區社福機構對社區的想像是什麼? 可能是 以服務為單位? 服務以外呢?如果不在他們的區域內,又如果不在報告給社會福利署的人數內呢?在這些以外大家有聯絡嗎?反過來看這些因爲社福機構的背景及專業操守可如何拿捏當中的關係呢?

商業機構對社區的想像是什麼?可能是捆綁式的消費生活習慣?搞旺個場,是因為能提高人流?他們記得人生活是應該擁有想像的可能性嗎?當商業機構提出社區項目的時候如果不能從中獲益(金錢上或名譽上)他們會運作這些活動嗎?當然顧名思義商業機構是從事商業性質的活動,要求他們不顧回報的服務社會可能有點天真,所以在看商業機構舉辦社區項目的時候,首先我會看它有否在自己的崗位內服務社區的某一些項目。 及後便會觀察這些社區項目背後的動機及操作方法。

我們有活過在一起嗎?

從以上一些例子的反思中,我們知道社區並不是某一種特定社群生活的地方,而是有不同背景人士及團體一起參與的空間。當參與或策劃社區項目時,首先要明白自己的角色,更加要明白責任不可能落在某一兩個群組的人士身上。這裏的伸延思考可以回到自身之上,在我們參與社區之前我沒有想過自己是以那一個身份及角度出發去參與社區嗎?

正正因為這些原因,因應我們在社會上很多時也有不同的身份及背景,所以當我們在社區中生活人希望在社區帶來一些分享或服務的時候,應該先看一看自己從什麼角度與社區連繫。當我們有心及認知自己參與社區的時候,更加應該了解以上的思考,不應該麻木地運用社區一詞。

當然不同的人士會有不同的身份,這並不是最大的問題,每個人做事可能也帶有一點點自己的看法及角度,但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認清參與社區的出發點及原因。因為我們並不是獨立的生活,尤其在社區中每一個小節可能也會對自己及身邊的街坊帶來影響。這種態度是一種責任,亦能夠從這些過程中更加清楚自己能在社區中擔當着什麼角色,同時亦更加能夠透過這些過程誠實的面對自己,更清楚了解自己,在參與社區的同時亦建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