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深水埗的故事

何潔泓 April 25, 2016 則回應

作者簡介

何潔泓

何潔泓,浮游街道,閒時寫作,社會眼中的廢青,拒絕相信任何權貴所說之言。


尋找深水埗的故事

一行十五人,在微雨紛飛的黃竹街公園走向萬利信布行,在此經營了二十多年的梅先生講解布業歷史,比起當年的黃金時期,現在布行生意不足當時三成,少了很多大客,他搖頭說再沒有年青人入行,也慨嘆道,就算要入行也別要入此夕陽行業。
途經從前繁盛的汝洲街、基隆街一帶,不少布行都結業出租,富商林百欣從前在深水埗做製衣起家,租了兩間店鋪,繼而發跡,現在廠商北移,甚至連勞動市場也轉移到東南亞和非洲,本地的製衣布業式微。縱然如此,在深水埗還是可以找到一站式的疋頭、鈕扣、布條和製衣之地。

去到大南地攤,是深水埗藝遊區的主打活動,每逢一兩個月就會在此擺放地攤,今次有 120個攤位,單位邀來不同的手作人,不向政府申請,是為了打破對街道運用的想像。星期日家家商店都關門,冷清的街頭頓時活化起來,在橫巷直街擺賣,是作為對抗財團壟與天價租金的方式,除了一買一賣,這樣還開展了無數對話,閒話家常,在不利年青人有出頭天的年代,這裡的人至少找到不向主流生活屈服的彼此。附近有數間開業幾年的皮革店、咖啡室,不少年青人在此地自創品牌,搞手 REX 指來深水埗開業,是除了租金較低,也看得出熱愛文化的年輕人開始在這裡形成社區網絡。

 

圖:萬利信布行

圖:萬利信布行

 

後來大家參與棚仔花生騷,由部分檔主與藝術家主辦,設計師小蘭以棚仔的布料為模特兒設計新裝,巡遊深水埗,希望留鋪留人,讓棚仔生生不息。事實上,政府早於2013年,在未有諮詢下,強行修改棚仔為住宅用地,並交由房屋署興建單幢居屋。食環署更於半年前,繞過區議會,直接向棚仔牌主正式宣佈收回布販市場,是謂直接開刀。不斷變異的城市就是搬來遷去,三十年前布販因興建地鐵而遷移,當年的牌主都七八十歲,現多由親友與助手繼續經營,遷移至此,棚仔能夠傳承一代又一代,卻可能因政府而斷裂。拆棚仔建居屋,基層鬥基層,但土地是否真的不足呢?

然後我們到深水埗的唐樓考察,經過每層探頭一望,幾乎全部是劏房,一單位劏成四五室,除了面向馬路與後巷的單位有窗,其他都是無窗生涯,當中還有不少為板間房,木蛩肆虐,咬得人紅腫不能入睡。直上天台,我們被天台屋包圍,而其實城市老早就被籠屋、棺材房、閣仔、板間房、套房、天台屋、寮屋、豬或雞欄屋與貨櫃屋所包圍,不留一點居住尊嚴。

在公屋輪候冊28萬的列隊中,很多都是絕望的基層,曾認識一做清潔的女子,月入八千多,五千租了有兩個轉身位的劏房,只剩三千,還得繼續衣食住行,養活兒子。苦苦堅持。張看處處的豪宅空置率,地產商卻永無止境地推倒舊樓,挖掘地盤,築起豪宅,舊有北角邨、山谷道拆掉公屋興建豪宅,今有啟德 320 公頃規劃,只預留 9.2 公頃作公屋之用。可見,於任何空間角度而言,土地分配都是毫不正義。天台屋斜對面是新亞書院所變成的豪宅,重建舊區,市建局曾以幾千元一呎回收土地,建成豪宅卻賣過萬元,地價翻了又翻,近日豪宅丰匯樓下的廿八蚊兩餸飯檔結業,迎來高檔路線的日式料理。

帶深水埗導賞團,是與大家一同走進現實,正視問題,這裡有堅持與生存拼搏的人,在一個充滿基層的社區,大家在走進日常之際,也可以旁觀四周,不難拆解政府的謊言。

最後,是次活動為深水埗藝遊區主辦,TC2 協辦,我和另一位導賞員Arion都是義務性質參與,感謝大家共創了這個機會。

 

(原文刊載於香港獨立媒體,29-12-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