繾綣生死間 柴灣道
.jpg)
車廂兩側的黑暗緩緩往後方退去,陽光無言地穿透車窗,灑向座位上沉默的老人。
地鐵由地底爬到架空路段,來到了港島線的最東。下車,徒步繞過現代建築青年廣場,出現在眼前的是「長命斜」柴灣道。
柴灣三面環山,是港島最東的谷地,建築或屋邨依山而建,中間穿插著大小樓梯,方便居民抄小道。以上山的順序來看,柴灣道左邊的是兩條公共屋邨:興華邨和興民邨,中間夾著天主教海星堂;柴灣道右邊的先是羅屋民俗館(休憩花園),民俗館背後的是柴灣工業區,繼續沿著柴灣道上山,會經過高威閣,然後是樂翠臺,最後會去到整條柴灣道最高的地方——東區醫院。
稍稍停步,捲起衣袖。抬頭看著前方的斜路,除了旁邊大馬路的車聲和自己的呼吸聲外,聽不到其他聲音。打開Google Map,還有十來分鐘的腳程。雖然陽光不算猛烈,不過還是不想呆在大馬路旁太久,怕吸廢氣,只好繼續往上走。
走啊走。十來分鐘後,按著Google Map的提示,在一條長長往下的樓梯前停了下來——下面是目的地樂翠臺。「Shit,繞遠路了。」心裡嘀咕著。「下回該走泰民街。」不過老實說,只要不趕時間的話,繞遠路並不惹人厭,反而還有點可喜:「這是證明人生還有餘裕的浪漫。人生無可避免要浪漫幾回罷?條條大路通羅馬,不過是多走了點路而已,說不定還會看到意想不到的奇花異草。」一邊自問自答地建構這個繞遠路的理論,一邊走下了長長的樓梯。
樂翠臺雖然未至於人跡罕至,但相比起地鐵站附近的地段,這裡的人相對少得很,環境算是相當清靜。畢竟這裡是依山而建的居屋,沒甚麼特別事的話,不會有外人無緣無故到這裡來。那麼問題來了:我又何故特地來到這裡?答案是這個居屋商場二樓的一間前衛書店。
說她前衛,不是指裝修風格,而是指意識形態——這是間主打討論「生死」的書店。在香港這個表面風光進步、實際上仍然有不少話題被視為禁忌或根本未被接觸過的社會之中,能夠開闢文化空間討論生死,的確是大膽前衛的做法。而且,柴灣其實早就有了做生死教育的「配套設施」:隔書店一條馬路的就是東區醫院,而與書店遙遙對望、相看兩不厭的,是位於歌連臣角道的天主教聖十字架墳場(旁邊還有柴灣回教墳場和香港佛教墳場等屬於不同宗教的墳場)。此時大約五時許,天開始昏。站在商場二樓,從樓宇間的一隅凝望過去,窺探到一列整齊排列的石碑了無生氣地豎立著。嗯,這種對望頗有點尼采深淵的意味。
找到書店了,純白簡約風的裝潢,在如此冷清的舊式商場裡(譬如說,有些店的招牌還是用啡色背景、以黃色膠片割出香港北魏真書字型的大字來做招牌,類似於電影《行運一條龍》裡行運茶餐廳八九十年代流行的風格)算是十分年青的店。書店東主看我不像柴灣本區的人,問明我的來意後,邀請了另一位正在書店裡看書的老街坊,三人一起聊聊柴灣道附近的居民生活。
剛才提到東區醫院,東主跟老街坊互相補充地說了一段很有意思的歷史:原本政府並無於柴灣區內設立醫院的意欲,只是後來東區人口逐漸上升,而來往港島中心地帶(中環、金鐘、灣仔等一帶)和東區的交通依然不便,令當時很多位於東區的急症病人,在送院途中不治;後來東區居民對設立醫院的呼聲越來越高,政府接納民間意見,遂於柴灣設立「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這就是東區醫院的由來。「另一方面,」東主補充,「從內部組成的角度來看,由普通科到所有應有的專科,東區醫院都有,這從另一面說明了東區醫院對東區居民的重要性。」
接著老街坊把話題轉到了興民邨「三支香」的故事。「在六十年代,興華邨與興民邨的前身是木屋徙置區。二十年後,政府拆掉徙置區,建立現在的興華邨和興民邨。但弔詭的是,現在2019年,人人求買樓上車,當時1982年卻是有樓無人住:一來因為柴灣位處港島東區,本身已經出入不便;二來當時興民邨的設計師不知道發甚麼神經,好死不死只起了三座居住樓宇。遠遠望去,三座大廈,又高又幼,像極了三支焚香插在山上的模樣,周圍的人立即叫興民邨做「三支香」。至於當時是否有人別有用心,想壓低興民邨的樓價,才幫興民邨改個如此不吉利的外號,這就無從稽考了,哈哈。」
聊著聊著,街坊有事先走,東店跟我於是搬了兩張小椅,坐在書店門外,摸著杯底,喝著清水,由職業安全聊到工人權益,再聊到傳媒生態如何選擇「有價值的」工傷新聞的標準,感慨良多。看看手機,六時十分,一時好奇書店的關門時間,看到門上的牌子寫著「關門時間:六時」,心裡連連叫了幾聲不好不好,連忙告辭並感謝東主的友善招待,雖然在東主收拾店鋪期間,我們還是繼續聊了不少。
又回到柴灣道上。山下走到山上費力,山上走到山下容易,這大概也是人生寫照:人自青年開始,不斷奮鬥,直到中年,攀到高峰;高峰過後,接下來走的都是輕鬆的下坡路。不過,在你慶幸終於可以稍稍放鬆之後不久,又會發現,偏偏這時候地心吸力會來助你一把,催你走快一點。話說回來,有些人福壽雙全,固然可以在山路上完整來回一趟;另有些人則一輩子都在費力上山,於卑微中掙扎求存;更有些人在上山的途中,就已經遭遇不幸,生命遽然而止。生死之間,何曾有公平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