鰂魚涌街
.jpg)
鰂魚涌街北面連接英皇道,亦可轉往柏架山,以街口小巴站為起點由北向南走,左邊是俗稱「怪獸大廈」的海山樓、海景樓、福昌樓、益昌樓和益發樓建築群,右邊是市政大樓和街市。位於現時康蕙花園的地方,以前是太古汽水廠。再入是太成樓、太就樓、太興樓和太隆樓,南面盡頭是康景花園。
康景花園前身是太古水塘,後山有鰂魚涌樹木研習徑,可以通往柏架山。放學後三五成群去後山遊玩,捉金絲貓(昆蟲)和玩怕醜草。沿途有不少山澗和引水道,試過有小朋友因玩水而浸死,是以大人經常警告我們嬉山莫嬉水。我怕鬼,意外之後已少去後山,多數在康景打乒乓波和玩捉,有時也會玩狐狸先生幾多點。
在掘頭巷的盡頭,車輛不多,我在馬路苦練而學識踩單車,由太隆樓的地主公廟一路踩返去太成樓。太成、太就、太興和太隆,取其「成就興隆」之意,太成、太就本來是太古船塢的工人宿舍,太興、太隆則是太古糖廠的工人宿舍。隨著船塢和糖廠相繼結業,前者成為今日的太古城,後者只留低一條糖廠街,四幢宿舍則以私樓形式出售。
我住在太成樓。屋企人經常畀錢我去對面太就樓的義合士多,買吹波膠、辣魚串、Super Lemon等數之不盡的零食,門口仲有啷啷大抽獎。汽水櫃設在最入,通常周生、周太都在裡面睇電視。樓梯下面有幾個麻包袋,裝住紅豆、綠豆之類,我有時會多手撒些豆去餵雀仔。有個女仔看不過眼,竟然大聲話我係小偷,累我被周生責罵,估不到後來我們會成為玩伴,可謂不打不相識。
旁邊是一間兩層高開放式的茶餐廳,叫做「嘉樂園」,牆上鋪滿橙色階磚,由地下可以穿越太就樓一樓。奶茶好香,蛋治很厚,不時有的士司機入來歎下午茶。熟絡了可以後數,朝早我自己著住拖鞋去食火腿通心粉、飲熱鮮奶,家人自會幫我埋單。一邊食,一邊聽到收音機播放粵曲,聽著聽著就想瞌眼瞓。阿伯、阿婆總喜歡坐在街邊撥扇乘涼,而騎樓底又總會有舊木椅和舊梳化任坐。
太成樓旁邊空地有一個木棚,似乎是僭建得來的。一到冬天,麥師奶就會叫賣熱辣辣、香噴噴的糯米飯。有別於一般的深啡色,所選用的是黑麻麻的豉油,配上蔥和花生,食完立即暖笠笠。空地平時用來泊車,每年七月十四街坊都在附近山邊燒街衣,撒滿一地亳子、花生、芽菜和龍眼,香燭插在幾個橙上面,金銀衣紙就放在鐵罐入面燃燒,以供遊魂野鬼享用。
那時候,太古汽水廠仍然屹立於鰂魚涌街,就在現時康蕙花園的位置。最荒謬的是,我須搭校車山長水遠去西半山返學,學校竟然安排活動參觀太古汽水廠!於是我又搭校車水遠山長回到鰂魚涌。參觀完畢,就像輸送帶上的樽裝可樂,又被輸送到西半山,然後再迂回曲折地運回原處,車程應該足以令那樽可樂起泡……
後來,政府才興建街市和市政大樓,行完山我會去熟食中心食腸蛋麵。市政大樓門口有一排「Kit Kat」形狀的石屎渠蓋,是我每朝返學用來練習跳遠的,初時跳到四行,後來跳到六行了。附近有隻狗經常出沒,叫做「哨牙仔」,街坊行過都會叫下佢、摸下佢。市政大樓四至五樓是圖書館,設有全港首個有玩樂設施的兒童圖書館,當時譚玉英姐姐也在《閃電傳真機》介紹過,令我非常自豪。還記得那個女仔嗎?她經常介紹小說給我,但我看不懂興趣不大,她千叮萬囑要我借閱艾德蒙多‧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原來裡面夾著一封信,可惜當時的我思想未夠成熟去明白這一切。
時至今日,鰂魚涌街最為人知的一定是密密麻麻的「怪獸大廈」。最終竟然出現於荷里活電影《變形金剛》和《攻殼機動隊》,是當時在睇卡通片《變形金剛》的我所無法想像的。回憶中的義合士多、嘉樂園、麥師奶的糯米飯、太古汽水廠、哨牙仔和圖書館的愛的教育,早已像太古水塘、太古船塢和太古糖廠一樣湮沒於無有之中。假如當時也有社區書寫計劃,人們又會怎樣記錄柏架山上的纜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