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灣・長沙灣道

長沙灣道‧常勝庵

林蕙芝 文類:小說

作者簡介

林蕙芝

畢業於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學文學碩士。任職媒體,編採寫的能力馬馬虎虎,最想學懂如何帶一雙耳朵和眼睛,用心聆聽社區小人物講故事。


長沙灣道‧常勝庵

每次來,都要從長沙灣道走過大坑渠旁的一列店舖。先是金行。金行旁邊有一位盲的伯伯擺檔子,他會用龜殼占卜。他用雙手拿起龜殼,唸唸有辭,然後龜殼掉下兩枚銅錢,他就能給顧客解說前程。走過盲人,就是一家銀行,門口站着一個包頭的印度人,他神氣地拿起長槍,卻不用開槍,只須替人開門關門。銀行旁的石油氣店,門口有兩頭大狼狗在廝混,牠們身高跟小孩一樣高,口水像水喉般流過不停。

經過狼狗的身邊,就要進到一幢唐樓。梯間黑黑漆,佈滿垃圾,六歲的嘉怡,每次都要出盡力,用跑的步速來爬這六層樓梯,因她害怕背後有怪獸要吃掉她。

如果深水埗是嘉怡眼中的奇幻世界,那麼這家位於唐六樓的庵堂「常勝庵」,就是更靈異的鬼域——推門內進,一邊牆壁掛滿人們的黑白照片,相片下的長枱,放有香爐、水果,那些焚香而來的青煙,像在空氣中寫上一個又一個字。「沒有一個字是我懂的,真可惜。」只有六歲的嘉怡,一點也不怕鬼神,她只想看懂這些香要向她說什麼。

大姨媽和二姨媽每次帶嘉怡來,都會先把她安頓在庵堂的另一邊,就是靠牆的椅子。那裡有十來張明式木椅子,中間則是一個四方形的空間。嘉怡就這樣坐着,默默地看望姨媽忙碌地跟跟著女尼,先焚香,再把媽媽的照片抺淨,然後在桌子放上水果和白糖糕。都是媽媽和嘉怡愛吃的東西。

姨媽們會望着媽媽的照片,唸唸有詞:「淑芳,你為什麼要那麼早便走!留下了嘉怡一個女兒!我們很捨不得你……」一名稔熟的女尼總會拍拍她們的肩膀,安慰道:「別這麼難過,先人會捨不得投胎的。」

嘉怡在黑暗的燈光中,特別喜歡看這女尼。圓圓的臉蛋架一副銀絲眼鏡,額頭刻上十二個圓點;微胖的身材,被一件淺灰色的袍子包裹。「她究竟幾多歲?她為什麼要做尼姑?她這麼愛笑,在這裡會不會苦悶?」嘉怡心裡有許多問題,但沒勇氣向大人發問。

嘉怡最記得有一次來到,發現這尼姑的頭頂居然濕透,她靦覥地用毛巾擦頭,再摸摸頭,跟姨媽們解釋:「剛剃頭,因為頭髮都長出來了。」這女尼把頭臚歪斜,用毛巾輕力抺頭,嘉怡覺得好像在哪裡看過 —— 對,就是電視洗髮水廣告中的姐姐啊。

這女尼還很喜歡貓。庵堂有兩頭胖胖的麻色貓。這兩頭貓不太理睬客人,也不會走到大廳,只會在庵堂的陽台睡覺。女尼跟姨媽們忙完,在去洗手間的途上,總給貓兒摸摸頭;貓兒則咪着眼睛,一臉享受。嘉怡不知道如何跟這兩頭貓交往,因她每次想跟貓兒玩,總給姨媽們喝止:「不要搞,會咬你的!」

有次,女尼跟嘉怡說,「你可以輕力把手指放到牠的鼻哥前,給貓聞一下。如果牠們不走開,就表示准許你摸牠的頭了。」嘉怡不敢跟女尼說話,只用力點點頭。以後,她就照着女尼的話,在姨媽們忙碌時,去跟貓兒對視,然後輕撫。漸漸貓兒會用舌頭舔她的手,嘉怡很癢,但不敢做聲。她開始愈來愈會跟貓相處,有時摸牠們的屁股,牠們竟開心地喵喵叫。

貓讓這鬼域變得不再可怕。

「媽媽的靈魂也認識這兩頭貓嗎?」嘉怡心裡嘀咕。

************************

數年後,深水埗一些唐樓拆卸重建,「常勝庵」也給推土機碾碎。嘉怡沒機會跟女尼和貓道別。

而庵堂中的媽媽照片,後來也不知道被安放到哪裡。

長大了的嘉怡,離開年老的二姨媽家,到深水埗唐樓找了一間劏房獨居。

她向朋友領養了兩頭麻色小貓。每晚回到狹小的家,兩頭貓都在大門並列,迎接她的歸來。這個家,因為有貓,她覺得很溫暖。

「我一生一世也要養貓。」嘉怡心裡默默許願。


長沙灣的其他文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