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灣・牛頭角道

鐵圍板裡的世界

孫樂欣 文類:散文

作者簡介

孫樂欣

16歲,一個愛寫作,愛發夢,愛天馬行空的女中學生


 

從小學的徒步回校,到回中學的巴士站,以及閒時到德福商場逛街,還有走到九龍灣地鐵站,牛頭角道,是我每天的必經之路。

曾幾何時,牛頭角道上有一個悠閒處,裡面有幾張象棋桌子和椅子。我非常討厭經過那裡,因為在那聚集的中年老年男士太令人煩厭,棋子與鐵棋盤的碰撞聲,極度難聽的髒話,令人窒息的煙味,被困於兩旁的大樹和頭上的行車天橋裡,久久不能散去;再配上旁邊馬路傳來的汽車聲和廢氣,它成為了城市污染的最佳例證。直至七年前一宗可怕的奪命交通意外,一輛的士從天橋直墮這悠閒處,它便被帆布覆蓋,然後被廢棄。

後來,政府在被廢棄的悠閒處旁強行劃出一條小路,讓人來往屋苑和地鐵站。在我記憶中,這條小路永遠都是被鐵板覆蓋,如同走在密封的箱子裡,說的每句話都能引起回音,夏天是更是侷促無比,迴蕩著一股奇怪混雜的味道。我實在很好奇政府為何建造一條這樣的路,於是別過頭一看,只見鐵板上貼著「工程重地」四字,而在往前走就是各種公地通告。原來政府在建東九龍文化中心。

我對這裡唯一的美好回憶,就是冬天是那香噴噴暖呼呼的角落。每年冬天,那婆婆都會推著重重的手推車,用力翻動炭灰和栗子,陣陣煤炭的味道算不上香氣,但絕對會令人立馬聯想到剖開薄薄栗子殼後,熱氣迅速湧出的溫熱,還有一口咬下去的鬆軟鮮甜。戴著灰灰黑黑的手套,還能從那小木箱裡拿出鹽焗蛋、燴番薯等。而現在,老婆婆只是坐在一旁的木椅上,看一個年輕男子重複他的動作了。

在風雨飄搖的二零一九,它也悄悄在變化。在某個放學回家的下午,我發現它突然變成了連儂道。一夜間,冷冰冰的填圍板變得色彩繽紛,張張便利貼上寫滿了鼓勵、祝福與希望。然後,精美海報,巨大畫作,立體裝飾,地上,鐵板上,天花板上,陸續面世。我看著他人的言語,一不留神,就越走越前,越走越遠,走到那隻巨大的豬和蛙前,才發現牛頭角道原來那麼長。

在惡法通過的那個晚上,民憤在香港各區燃起轟轟烈火,遍地開花。開花過後,爸爸帶著我走到牛頭角道,只見被路障封起的牛頭角道空無一人。我們走出鐵圍板,走在大馬路上,不用怕飛來横車,不用怕噪音與廢氣,影子在殘餘路燈下若隱若現,微微晚風還把它越吹越散,前方更是漆黑一片。走回行人路,忽然發現鐵板基本上都被裝修過,倒了下來。那麼多年了,原來它在努力保護的,是一片塵土和黃沙。

婆婆還在賣栗子,我們還在趕上班上學,如果悠閒處還在,他們也應該還在下棋。不論圍板外發生甚麼,圍板內的人都總能自得其樂。如今我們在圍板裡,建造了專屬的小世界,不知所有圍板真的倒下那天,外面的世界是否同樣美好呢?


九龍灣的其他文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