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樓角路上的天橋

雖然荃灣地鐵站建築在西樓角路上,但從荃灣地鐵站出來,看到的並不是西樓角路,而是天橋。遠遠看去,首先會見到幾重倚在天橋欄杆、湊在垃圾箱旁抽煙的身影。有說荃灣總站在繁忙時段人流可達一萬人,他們是罕有的能在天橋上找到駐足點的常客;管他日出日落,身旁擦過一千人還是一萬人。煙民這種於橋上的活動被稱作「打邊爐」,但事實上打邊爐很少單獨一人,即使是快餐店流行的「一人一煲」,沒有三五知己也至少有二人撐檯腳,跟在橋上抽煙的獨腳戲並不盡然相同。而且那些在橋上抽煙的人大都臉色緊繃,手臂來回將煙遞送到嘴裏的速度極為爽快,好些人在最後幾口更以連續吸食的姿態匆忙地完事,快快拋棄那還有幾分價值的煙屁股便匆匆離去,被形容作打邊爐,只是虛有形態吧。
再向天橋走近一點,便會有免費報紙及宣傳單張飛舞於眼前,掛著不同頭條的報紙及速銷廣告的單張會在你面前逐一揚開,有如扇子舞舞者一字排列將羽扇輪流翻起,隨即又有如骨牌連環倒下般壯觀。不對不對,扇子舞是專業的藝術,也可以是百姓的健身舞;骨牌比賽則講求精細,能鍛鍊體力,磨練意志以促進人與人的合作精神,更辦有國際比賽,怎能相提並論?事實上派報的人為了謀生而在擠迫的橋上不斷重複那些不討好的動作,他們揮動的手間或會碰到走過的人(更多時當然是他們被人撞到),而途人即使有助人之心但明知道紙張必定會成為垃圾而心中響起「不環保」的聲音以致極力壓制著想遞出去的手,這對於派發者或途人而言都難免尷尬。
有一婦人正想過橋,但似乎在猶豫著。她的腳突然被撞了一下,連同她推著的手推車也搖晃了一下,手袋裏的東西跌滿一地;喝了一半的奶、斑點滿佈的口水肩、幾條不同顏色相信有不同作用的手帕、粉身碎骨的餅乾、滿佈牙齒痕的膠匙。彷彿將小孩幼嫩的一生都抖了出來。婦人執拾的速度很慢,但卻滿臉通紅,氣喘程度跟執拾動作並不配合。沒有路過的人會伸手幫忙嗎?太平常了吧,在香港,婦人推著手推車這回事,有甚麼好幫忙的?車上那歪著的臉蛋繼續熟睡。婦人整頓一下身子,便拿著出比孩子的臉還要大的手提電話,先按幾按某個遊戲的按鈕,然後才接通某人說:「地鐵站那條樓梯幾十級真係行死人!西樓角路落車嘛,無行人過路燈,無斑馬線又無電梯,我一個人抬阿B同架手推車上去,好激囉……你地響圖書館?邊度呀?走過天橋就係?有幾條天橋四通八達你遘講緊邊條呀?」婦人邊聽電話另一邊的指示一邊伸頸張望,眉頭猛縐,只見四面人頭湧湧,馬上將手推車的帳蓬「噗」一聲蓋上,身子彎向前作勢要保護安睡中的公主或王子,免其受到任何傷害。也許婦人並不需要別人的幫忙,母親的力量實在是強大。
橫跨西樓角路的天橋雖短,但並不易走。人流方向的指示早已劃好,聰明的人,如帶著孩子的婦人,如無特別的理由便應按照指示,順著人們的步速快快走過。對啊,有甚麼慢下來的理由呢?難道要細看橋上的風景嗎?橋上的景象又倒不是只有急步走過的人的,除了剛才提到的「打邊爐」外,還有一些不知虛實的在討吃的人,他們或坐或躺,時而形態扭曲。有說他們是假扮的,身體的腐朽只是化妝技巧;有說他們背後被集團操控,如有孩子一併的,更可能是被拐的孩子,或在街上拾回來的孤兒,千萬不要給他們錢。
無論圖畫的底蘊如何,畫中的都是可憐人。
婦人終於過了橋,經過了南豐中心二樓平台那色調陰沉、充滿著小食及巴士路線牌的走廊後,到達了位於青山公路及西樓角路之間的荃灣政府合署。因經由天橋進入,入內已是三樓了。可是三樓並不能直接進入圖書館,想要進入圖書館的話是必經由電梯到達四樓,才會見到正式的入口。而五樓是成人圖書部,左面是中文藏書,由於空氣流通不佳而需要掛牆風扇熱烈地幫忙減溫,高高的書櫃一排排充塞著有限的空間,兩旁的椅子總被坐得滿滿。如想較清涼安靜的話,右面的英文部是個不錯的選擇。而走到英文部的盡頭便會看到塵封了的古典英文書,再向窗外看,便又會重新看到剛才的天橋了。
慢著!有人忍不住要問了,怎麼變成了對圖書館的描寫?是不是離題了?到底這篇文章的主題是關於「街道」、「天橋」還是「圖書館」?只是,荃灣圖書館的特別之處是它位於西樓角路,但人卻很難由西樓角路走進去,附近的馬路只全力協助車輛能快速經過,並沒有設置行人交通燈,不論青山公路、大河道,或是西樓角路那邊皆如是。想進入圖書館的方法最好經由天橋。圖書館依靠著天橋而存在。而圖書館的英文部,剛才已提到了,乃面向荃灣地鐵總站,剛好看到西樓角路南豐中心一段,一直到站的另一邊。從上而下觀看這段路,情況又有了不同。因為角度關係,天橋的上蓋遮去了橋上大部分黑壓壓的人頭,只看到急匆匆的腿。亦因高度關係,可以看到更遠的風景——更多更長接駁得更無縫的天橋,一直延伸開去,而被地鐵站騎著的西樓角路,是那樣的冷清、灰黑,長年吃著汽車噴出來的廢氣,而欠缺關注。二十多年前曾經有露宿者能在那裡找到一個頗為舒適的角落,與西樓角路相依。後來露宿者當然是被趕走了。而沿著西樓角路再向東走,便會到達荃灣港鐵會所,及因發展地鐵而被遺留下來供遊人憑弔荃灣歷史的三楝屋博物館。
原本住了無數居民的西樓角路因荃灣地鐵的關係被清空了,從此行人被移上了半空,新舊不一的天橋像多隻八爪魚團結起來,連接起荃灣市中心差不多二十個商場。很多荃灣人經由地鐵上班下班,雙腳完全不用走在街道上,下雨也不用帶雨傘。西樓角路對現在的人來說大概只是個通訊地址或巴士站名字,無名的天橋比有名字有歷史的街道更實在、更有用,街道失去原有的讓人流連的功能,失去應有的載人載物的意義。而原來荃灣圖書館的地址並不在這裏,而是在對面青山公路福來邨永康樓的地面,正門直接跟街道連接,一級樓梯也沒有。
投稿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