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李活道1-267

荷李活道的故事,是能談幾天幾夜的。因為隨便找個店舖老闆聊聊天,很可能就是幾代的故事了。香港在殖民地時期發展急促,城市和人民生活變化大,百年光景裡,造就多少傳奇與細碎,你要是去聽去看去感受,就能發現其中的樂趣、辛酸與美麗。
荷李活道連接中環和上環,東自雲咸街頂起,西至皇后大道西止。不管你有沒有親身來過,大抵荷李活道在一般大眾心目中,就是滿街的古董店、畫廊和著名的文武廟所在。但荷李活道真正的吸引之處,以及真正的荷李活道,遠遠不至於此。
搬來荷李活道經已兩年,其早、午、晚,以至平日和星期天,都有著迥異的氛圍,街上的人、空氣中的味道與聲音,時時變化著,各異其趣。
從雲咸街開始走吧,路上兩旁盡是小街,如果挑幾條喜歡的小街去細逛,荷李活道大概是走一天都走不完的。
不同類型的店舖遍佈整條荷李活道和其伸延開去的小街,一個個鐵皮排檔散落於街頭巷尾,畫廊、古董、工藝品、酒吧餐廳、油漆店、時裝店、麵店、水電、香燭、改衣等,林林總總,如此奢華又如此日常,形成一道錯落有致的獨特街道風貌。
平日的中午,從起點至中上環交界的一段,上班族出來午膳,人氣比較旺盛。等過了午飯時間,一直到下班時分,街道又回復平靜,氣氛閒適,路上可見零零星星的遊客。星期一至三的晚上,也不擠迫,不像其它市區,如銅鑼灣和旺角般熙來攘往。可這種安靜的夜晚,一到星期四就消失了。
星期四、五、六晚,這一段路忽然走出了許多穿戴講究、打扮漂亮的男男女女。計程車與私家車堵在路上,喇叭聲不絕於耳。酒吧門外三五成群,大家拿著酒杯暢飲,路過都能嗅到酒氣。一直到深夜,喝酒的人醉了,在大廈房子裡能聽到街上酒客的叫囂聲,有時長長的呼喊在狹長的街道迴盪著,讓人起雞皮疙瘩。
星期五、六、日的清晨,在軟綿綿的被窩中,能聽見玻璃清脆的聲響,那是樓下工人在收拾前天晚上人們狂歡後留下的一箱箱空酒瓶,可一點也不覺得吵耳,反而有一種煙花落下、繁華過後的平靜味兒。這樣的人潮來去,每個星期循環著,復成了一種奇異的節奏,充滿了色彩與躍動感。
途經俗稱石板街的砵典乍街以後,就是奧卑利街,此街介於堅道與荷李活道之間,街的東側,是舊中區警署,即現時的大館所在。沿著奧卑利街一直向堅道方向行,在左邊會發現一條小巷,名叫贊善里,這裡人煙稀少,非常安靜,我視它為中環其中一個神秘詩意的後花園。小巷有住宅,畫框店和咖啡店,在一片綠影重重的小樹後面,有一間英文書店,室內擺設古典優雅,一冊冊過百年歷史的舊書,有著復修的痕跡,人在其中,好像與百年前的一眾文豪相遇,感覺非常奇妙。
接著一直走到卑利街去,卑利街也是長長斜斜的不撓人,向下走,可到結志街街市,這個擁有160年歷史的古老露天市集,乾濕貨應有盡有,是我常去的。我要是買菜就得在坡道排檔之間團團轉,從斜路走下去買一磚豆腐,又費勁地走回來買一棵菜。在大熱天常常是買完一回菜,就滿頭大汗,氣喘吁吁。 有一回豆腐店的檔主剛好不在,旁邊賣菜的女人就幫忙收錢,我買五元豆腐卜,她給了比平常多一倍的份量,笑著說:「哈哈,拿多一點!」我笑而不語,這些人情與趣味,讓人感覺實在而溫暖。可惜的是當中許多特色小店受重建規劃影響,日後將不復存在,曾經的一個時代印記,亦將隨之消逝。
卑利街斜路上還有一個菜婆婆,她把菜籃攤在地上,常常是幾條茄子、十隻蕃茄、幾個薯仔這般的擺賣著。而她身後是一間型格酒吧餐廳,強烈的對比,卻又和諧地共存,真是一道意味深長的現實風景。
在荷李活道與卑利街交界,可找到歷史悠久的「公利真料竹庶水」,自1948年開業的小店,家族式經營,一代傳一代,不變的是始終原汁原味的清甜蔗汁。喝庶汁之餘,不忘欣賞這棟建於1920年代,一共三層的戰前唐樓,外牆可見小露台、羅馬式圓柱、工整的小窗和鏤花鐵欄,帶著殖民地時代的裝飾風格,古典簡約,現在這樣的舊建築真正是碩果僅存了。
繼續沿荷李活道走,可到鴨巴甸街附近看看漂亮罕見的石牆樹,走著走著……就到達文武廟。據說早期香港華人為便於記憶,稱荷李活道為文武廟直街。文武廟為法定古蹟,是一座傳統中式民間建築,至今香火鼎盛,廟內裝飾講究。要是你想看看具有歷史性的舊建築,真要來荷李活道走一趟。
如果走累了,可以到荷李活道公園稍歇。現在公園的位置,就是昔日俗稱的「大笪地」,據說是香港早期消費玩樂的場所,當時大笪地一到晚上便人頭湧湧,有各種表演、各種雜貨擺賣,舊時那種升斗市民聚在一處消遣玩樂的景象,想必非常熱鬧。
荷李活道上有一個長年在路上作畫的畫家,街上掛著他充滿禪意的水墨作品。畫家姓蘇,他說在這裡已經十年了,幾乎每天都來這裡畫畫,在我眼裡他已化成荷李活道上一道淡雅的風景。畫家說這裡感覺像倫敦,甚麼人都有,環境寫意。我前幾天去跟他聊天,他在面紙上畫了一只蜻蜓送我,上面題字:自在。我拿著那只蜻蜓走回家,把牠安放在書櫃上,在沙發上看幾頁書,安靜自喜。如果有人要我形容對荷李活道的感覺,那就是: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