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園道

住在港島東區的幾年,每次坐車經過維園道回家,心中都有絲絲莫名的唏噓。家住康怡,若從灣仔銅鑼灣那邊回家,可以選擇的路線很多,不一定要走維園道。可同樣的一片土地,從前卻是我回家唯一的必經之路。
在香港街道史上,維園道的年歲比我還要小,它是1972年為配合香港第一條海底隧道的新道路網而開闢的。它,還未到五十歲。但是,五十六年前「這段路」已是我回家必經之路。稱之為「這段路」,因為那時維園道的確尚未存在,但踏著的卻實實在在是同一片土地。當年,這段路雖然已經開闢成柏油路,但還不是現在多線行車的維園道那麼寬敞,而是一條海邊小路,就恐怕連一個正式的街道名稱也沒有。
今日的維園道,車輛是西東走向單程行車封閉式快速公路。路的右邊緊靠維多利亞公園,左邊圍欄外開闢了一條行人路,行人路外邊就是銅鑼灣避風塘。可以說,維園道其實是將維多利亞公園和銅鑼灣避風塘分隔開了,但當年公園和避風塘卻是緊緊靠在一起的。
1962-65年,我家是銅鑼灣艇戶。當年避風塘內主要停泊着兩類船隻。靠西面一小部份海面範圍的是遊艇,佔避風塘大部份位置的是「住家艇」。有別於經常將既是住家又是謀生工具的「漁船」開往大海以打魚為生的真正漁民,住家艇是長期停泊在避風塘內固定位置的。而艇戶居民的生計,雖然不是以自己船隻出海捕魚,但主要勞動力也是從事水上活動,到別的漁船當幫工是他們的主要職業。 我家雖是水上居民但並非漁民,我爸及幾個姊姊都是在岸上工作的。遷入銅鑼灣不久,我也適齡上學了,所以我們每天都需要「上上落落」往返我們的住家艇,而將我們連繫到岸上的就是「這段路」了。
當時,維多利亞公園靠興發街一邊最北面入口是一個涼亭及兒童遊樂場,整個公園北面只是簡單地以菱形鈎織疏窿鐵絲網與週邊分隔,而鐵絲網外邊就是避風塘居民出入的「這段路」了。小路入口處左右兩側疏疏落落搭建了一些售賣日用品糖果零食或經營其他艇戶街坊生意的棚屋,再往裡走,左邊就是鐵絲網,沿路可以從鐵絲網的網格窿罅清楚看到公園裡面的一切。右側就是沿海的堤壩,每隔一小段就鋪砌了石級供「艇戶」上落。(要強調「艇戶」,皆因遊艇區那邊是有正正規規的碼頭供遊客使用的。)
62年,我五歲。今天,對當年的「水上人」生活及上學等的很多記憶都已經很模糊,唯獨對這條回家的小路卻印象猶深,不少發生在這裡的零碎片段仍很清晰的不時在腦海浮現。
艇戶出入要用小舢舨(我們叫艇仔)接送,所以基本上每一家住家艇都會擁有一艘自己的私家舢舨。回家了,就在那堤壩邊上走到對準自己的船艇停泊的位置附近大聲呼叫,家裡有人就「搖」艇仔來接回去。儘管當年自己只有五、六歲,而且還沒學懂游泳,有時候也需充當搖櫓手負責接送。豪氣一點或是家裡沒人,就可以光顧早已停泊在岸邊的營業艇仔,這些營業艇仔,就等於陸上的的士。
當年尚未實行九年免費及強迫教育,入學年齡很參差,我六歲才開始上幼稚園。學校距離避風塘有好一段路,而且需要橫過幾條馬路,初時上下課都由媽或姊姊帶著。上岸後,走在這段路上,望見其他小孩子在公園內戲耍總是心癢癢的。過一陣子,媽竟又放心讓我自己一個人上下課。放學時就免不了間中開開小差,或蕩一會韆鞦、或溜幾轉滑梯,有時更樂極忘返,直到玩盡這裡的搖搖板、鋼架、氹氹轉,寧願捱罵也要玩過了鐘點才肯回家。
記憶中人生的第一次理髮經驗也是在這條路上的棚屋,是爸帶我去的。理髮店在小路入口的左邊棚屋,這裡只有一張理髮椅,一個師傅一腳踢。爸剪的時候,我可以坐在板凳看「公仔書」。這裡有很多公仔書,一排一排放在牆上任你挑選。初初去理髮是樂事,既有書看,回家途中,爸又會買枝雪條給我邊行邊吮。當時不曉得這就是親子,總之就是開心。但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理髮竟然變成一種壓力。
話說因為準備報考學校需要繳交相片,爸竟然吩咐師傅替我吹個「蛋撻頭」,以前剪完髮灑點爽身粉便完事,但這次剪完還要洗頭。坐在鋅盆前耷低頭,自己手執毛巾掩護雙眼,以防梘水滲入眼。師傅則用個有很多膠齒的圓形膠刷替我擦頭,當時可能因為年紀小,皮膚幼嫩,雖然是塑膠刷,我的頭皮仍被擦得隱隱作痛。擦一輪之後,就用水殼舀點略帶微溫的暖水替我淋頭。我的所謂壓力,並不是這些跟現代髮型屋相比的簡陋,而是緊接洗完頭之後的「吹波(吹髮)」過程。可能又是因為頭皮薄,那個風筒吹過來的熱氣真要命,自然反應是往後縮,可惡的師傅竟然用手按着我的頭,示意「不許動」,唯有死忍。但好戲還在後頭,師傅竟然一手手執風筒繼續吹頭,一手用毛巾捺我的髮腳,使髮腳更加貼服。這一下痛得更加厲害,但髮腳未貼服,人已被嚇得貼貼服服,怯於師傅的威嚴不敢再縮,整個吹波過程有如人間煉獄。之後爸再帶我去理髮,間中也來個大贈送,但一來不好意思推,二來也想表示自己「大個仔」,可以吹波了。總之……慘!
晃眼數十年,追憶童年往事,點滴在心頭。
童年舊居景物雖無可奈何地一步一步被社會發展的歷史任務慢慢轉化、蠶食,但在這裡經歷的酸甜苦辣回憶卻永遠不會從我的腦海中攆走。
隨着社會結構的變化,水上居民已越來越少。今天,碩果僅存的寥寥幾艘住家艇很難使人想像銅鑼灣避風塘昔日的風光。尚在進行的東區繞道工程更難免不會再進一步向避風塘蠶食甚至鯨吞,類似維園道等新道路的誕生、避風塘的一再讓路,會否迫使這個身為香港第一個避風塘、也曾經是香港一個典型的另類小社區最後湮沒得無影無蹤,怎不叫曾經是這個小社區一分子的我倍感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