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紗街

關於浣紗街,知道的其實不多。既然浣作洗滌之意,而紗指窗紗、綢緞的材質,那浣紗街豈不是洗衣街?但大坑的浣紗街有異於旺角的洗衣街。首次踏足大坑,我覺得這裡是銅鑼灣的後花園。
晚上八時,大坑的住宅區沒半點噪音,連交通燈也「滴答」得特別微弱。一路走著,彷彿在公路上穿梭,四周安靜而幽暗。只有路過燈火通明的餐館時,瞳孔才感應到一絲光線,聽到戀人的絮語,好像公路兩旁刺眼的街燈晃進車廂裡,無情地把人從睡夢中敲醒。浣紗街承載許多特色小店,意大利比薩店、「ラーメン來」拉麵店和昏暗詭譎的酒館。在往天后站的途上,無意中發現了這個極具異國風情的地方。四月天的晚上,風不大,食物的氣味停滯在暖空氣中,鼻子忙著偵測四周的味道。這是酒氣、洋蔥和奶油混合而成的香氣。
洗衣街是截然不同的。中六時密集地在旺角補習,步出教室時多已累得頭暈轉向。或許是回憶作祟,腦袋早已將這些片段與洗衣街牢牢地繫在一起。後來簡直怕了在旺角流連。要是避無可避,唯有戴上耳機往目的地奔去。雖然減少了聽覺上的騷擾,路上仍然紛紛擾擾,思緒變得紊亂。反正洗衣街不是一個適合溜達的地方,太多聲音,太多東西發生,頭上觸鬚來不及感應。紛亂的聲音成了一個掉了拍子樂團,我跟不上步調。
眼前的浣紗街是安靜的。如果它有什麼聲音的話,就是清脆的碰杯聲。這裡的氛圍的確很讓人放鬆。多想將浣紗街、布朗街、華倫街一帶造成樂高模型,一所又一所餐廳是一個又一個玻璃盒子,亂中有序地散落在橫街各處。我想在每個盒子安裝一顆橘黃色的LED燈泡。大坑後巷的燈光讓我想起一些氣味,餐廳後巷的油煙味、母校教堂的霉味、祖母舊居的臭丸味⋯⋯ 每個人對顔色的感覺和回憶都不盡相同,於我而言,浣紗街的顔色和氣味都是溫暖而陳舊的橘黃。
不過,要是回過神來,看見頭上密密麻麻的住宅,浪漫的泡沫一觸即破,心裡不禁暗忖:居民們每天生活於此,大概很難一路擁抱這種格調吧。這與餐牌上的價錢未必有關,而是奶油的香氣總會聞膩,日子久了,多高貴的紅酒都變得嗆鼻。有天晚上在浣紗街上遇見兩個身穿校服的女孩。兩人梳著一模一樣的馬尾辮,連背包掛著的松鼠公仔都是同款的。她倆並肩而行,彷彿有説不盡的話,對沿路的餐館不屑一顧。很難想像年輕女孩們爲何在此出現。那些冰冷的玻璃倒影之中,她們只看到自己。
入夜後的洗衣街仍然活潑,儘管到了凌晨時分仍然絡繹不絕。地上多了煙頭、酒瓶和孤獨的男人,但一切都是生活的痕跡啊。白天庸庸碌碌,積累下來的情緒總得找個出口,像汽車的排煙口噴出黑煙,方能繼續前進。然而煙霧會在醒來之後散去,晚上痛飲的人們改天又換上簇新的西裝在洗衣街上奔馳。大坑不至於夜中環般糜爛,但一樣飄蕩著慵懶的空氣。有一個地方讓人洗掉白天積累下來的灰塵,蜷縮於橘黃的燈光之下,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