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

油麻地

徐慧珊 文類:小說

作者簡介

徐慧珊

2012-2015年長春社《綠活日誌》編著者之一 ;城市日記《我是灣仔文化人》採訪及撰稿員。喜歡步行、觀察;不論城市或鄉間,人物或動物;希望以文字推動綠色生活和記錄屬於香港的故事。


 

每個星期日朝早,慧珊都與家人上酒樓,以前他們都是去油麻地得如茶樓,茶樓坐落在弼街與上海街交界,屬古色古香的舊茶樓,但她當時總覺得酒樓殘殘舊舊,對這個假日活動地點總有微言,2012年酒樓結業後,家人就有彌敦道選了一間集團式總營酒樓。假日上酒樓是她的家庭傳統,由牙牙學語開始,拿著點心紙在點心檔學叫點心,到現在只需在琳瑯滿目的點心紙填表格;從前上酒樓,父親總給她買報紙任務,她記得最初是五元的成報,後來報紙減價戰,太陽報三元一份,就轉投太陽報行列;到現在,有時候她的父母會買份八元蘋果日報,有時候取一兩份免費報紙,也會在手機看新聞。

今早,如常上酒樓,慧珊滑手機時看到一則電郵訊息,電郵是一則來自2100年的徵人啓示,寫著徵文化收集師,她未接過來自2100年的案子,是來自八十二年後的工作,也沒聽說過甚麼文化收集師,心生好奇,於是回覆電郵。不消一刻,她收到工作簡報:2100年,油麻地是臨海邊界,由於全球暖化導致水位上升,從前的港島已被淹沒。二十年前,油麻地大規模發展,變成政府、經濟中心,除了數棵數百年老榕樹以外,其餘建築景物都被推倒重建。規劃當年可能也想不到水位上升情況嚴重,油麻地終有被淹浸的一天,聯合國希望收集這些被淹浸地方的近一百年的最後人民風貌,收進資料庫永久保存。來件者希望以2018年年代市民的視覺收集文化資料。

慧珊接下案子,第二天,她大概計劃了路線就出發。她決定由老榕樹作起點,廟街天后廟前數棵老榕樹,是細葉榕,從前沒有留意,老榕樹樹身都掛著一個寫有古樹名木冊的牌子,立即google搜尋一下,古樹名木冊是政府為樹木訂下的紀錄,凡在公共土地範圍樹木的樹齡超過一百或樹的胸徑(即樹腳至1.3米高度樹幹直徑超過一米 ,或樹冠出眾,或有特別紀念價值的樹木都有機會被收進名錄。2100年,這數棵老榕樹還在原地生長著,是唯一仍然存在的歷史痕跡,而且比她的命要長,摸一摸樹,她感到接觸著未來。她在不會被分解的塑膠古樹牌刻下「2018的我們送給2100的你」,到時這樹牌也會是一個百年樹牌。她用下載在手機的紀錄程式,把當刻景物、氣味、聲音一一立體地記錄,送到2100年。

然後,她沿上海街往旺角走,短短一段路都是很專門的商店,有專賣電子磅的、專賣神像的、專賣蒸籠的,都是逛街不會到的地方;她偏喜歡尋幽探祕,後頭還有更多驚喜,但她要先在永星里轉入電影中心,看見小街一間貼著有幾隻放大成生果箱大小的大蟑螂和老鼠海報轉左行過去就沒有錯了。慧珊最害怕蟑螂,她不明白店主為何要用這種驚嚇方式招生意。這間用蟑螂裝飾的舖子也是明記菜種行,是賣菜種的專門店,想像一下從前西洋菜街和通菜街的農民或許也是到這店光顧,到現在,這店究竟靠甚麼生存下來,或許滅蟲滅鼠藥就是其中之一。

慧珊主觀願望要把百老匯電影中心收進未來資料庫,因為她喜歡這地方。現今的電影院大多被擠進大商場,成為商場裡的一個小角色,自成一格的電影院已不常見;來這裡的人都帶著看電影和看書的心態,她偶然會來逛一逛,先在是日放映壁報板看看,再到一幅有課室壁報板大小的電影介紹壁報板,壁報板貼滿近期電影介紹的剪報和資訊。她要不看電影,要不鑽進相連書店和咖啡店。相比大書店,慧珊更愛小書店,因為書店的買手都會精選書單,每店風格不一;這裡的食物主題、農法和雜誌小區都是她會駐足的小區,走進一間對口味的書店,就成了自己的蒲點。

慧珊在咖啡店要了件蛋糕,結束今天行程,整理一下剛才的紀綠,榕樹、街道、店舖、電影中心,想收進2100年資料庫的事情仍有很多,明天再續。


油麻地的其他文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