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柴灣道

柴灣道

彭勁 文類:散文

作者簡介

彭勁

學生,喜歡空閒的時間。隨性而活,偶爾做一些出乎意料的決定。讀一本書就等於活多了一個人生,努力多活些。


柴灣道,幾乎貫穿了整個柴灣,從筲箕灣道一瀉而下,繞過青年廣場,再一馬平川地直奔小西灣道。道路中間是一排把行車道分為兩半的大樹和街燈,兩旁的行人道也各自栽了一排蔥蔥鬱鬱的大樹,微風拂過,整條道上樹影婆娑,甚是好看。

柴灣道素有「長命斜」之稱,連接兩旁行人路的是許許多多的「長命梯」,可謂處處是「天梯」。興民邨就座落於柴灣道這一條大斜路側面,我是從新界搬過來的,搬來了兩年。起初覺得很是新鮮,每每總要爬上這一大段的斜坡回家;往來亦要走許多交錯的樓梯,這斜坡和樓梯都在我腦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上網查看才知道柴灣道是依香港島西灣山而建成的,附近還有個戰時遺跡──西灣砲台,便常和朋友笑言:「住到半山守海去了。」

記得某朋友跟我抱怨自己胖了不少,我隨即笑道:「搬來柴灣住吧,柴灣是沒有『肥仔』的。」說起來也真是如此,我甚少在柴灣看到身材肥胖的人,大概是走得斜坡和樓梯多了,卡路里都燒掉了吧!而某一次的經歷亦算是印證了我的推算。那次我和一大堆朋友在石硤尾公園打完球,到就近的更衣室要走上一大段的斜坡,正當大家都在抱怨小腿痠痛的時候,唯獨是我和某個同住柴灣的女孩走得甚是輕鬆,也許這正是柴灣道發揮的功用吧。

剛搬過來的時候,總是嫌棄這區的年輕人太少,認識不到甚麼朋友。後來住得久了,倒是覺得挺幽靜,也是偶爾會聽到柴灣道上汽車飛馳的聲音。住久了,柴灣道兩旁行人路給我的印象也轉變了不少。起初還是一排排的遮天大樹以及連接著許多錯落樓梯的斜坡。後來我彷彿也老起來了,失去了年輕人的那一分活力。於是斜坡便消失了,樓梯也消失了,大樹也似乎只剩下幾棵了,倒是路旁的巴士站牌多了──比起走一大段斜坡到地鐵站去,乘坐巴士外出更為方便快捷,特別是在上學的日子。除非是平日裡到地鐵站附近的商場購物,不然我也甚少會走這一大段斜坡。

我是在九龍塘上學的,有一段日子,認識了一位住在將軍澳的朋友,相談甚歡。不知是不是因為缺少同齡的朋友,為了和她聊天,每每放學,我竟寧願選擇隨她坐地鐵到油塘,轉車到鰂魚涌,再轉一程才抵達柴灣。於是,每次放學,不得不重新面對那斜得要命的柴灣道。其實這也算不上是甚麼,走上去便得了。但在那一段日子,也不知道我是瘋了還是怎的,年輕的血液竟然重新回到了身上。我竟然從青年廣場開始,沿著柴灣道,一路狂奔,奔到半坡,再接著長命樓梯跑上興民邨,站在梯頂往下望,柴灣道只剩下一小截了。每星期總是要跑上兩三回,跑得自己氣喘吁吁,腿腳痠軟。有一回我特意數過,共有二百五十來級的樓梯。

後來因為學業和種種原因,我和她的聯絡少了,生活頓時又寂悶起來了。而我每晚都忙到十點多才能回家,便又開始乘坐過海巴士118回家。118在柴灣道有個站,就在樓下,而且對比起坐地鐵能省卻大約二十來分鐘。每次在巴士上感受到俯衝的時候,我就知道快到站了。也許是缺少朋友,也許是忙得生活節奏亂了套,那段日子我老帶著一副失意茫然的樣子。每每從巴士下來,雙眼空洞,拖著沉重的步伐走上回家的那條天橋。天橋中間正好對著柴灣道,看著昏黃的路燈和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鬱寂之氣油然而發。老是在想甚麼:

寂寞的夜,接載著往來柴灣的人

夜的人,總歸都是寂寞的人!

現在回想起來,也真是有趣。也許寂寞的只是夜罷了,夜的人總也會有自己依託的吧?也許是孩子的笑臉,也許是舒適的床,總是有著屬於自己的家。而我當時又怎的沒有醒悟,怎的會將依託都視而不見呢?如今走在柴灣道上,無論怎麼走,總是活力充沛的,因為我知道,它將往來我的家。


東區的其他文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