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夏愨道

昨天、今天、明天的夏愨道

張栢廸 文類:散文

作者簡介

張栢廸

「浮生若夢,願長睡不醒」 90後沸青,文字魔法師。生於斯,長於斯,真香港人。若不默而生,我寧鳴而死,願榮光終歸香港。


 

「噗!」

一聲巨響劃破了二零一四年九月廿八日晚上的夏愨道,也展開了長達五年的公民抗命之戰。

夏愨道,據說是以英國海軍少將夏愨命名,催淚彈未爆發前,我對香港原來有著這樣的一個地方仍然懵然不知。

二十歲的我當時安坐在家中,吃著晚飯,看著電視上警察與示威者抗衡著,催淚彈的威力令眾人淚涕俱下。眼見家中雙親猶如「城市論壇」中的參加者,不斷加入自己的「獨特」見解,當刻我不禁倒抽一口涼氣——幸而自己未有參與。

當時的我,不關心政事,不關心社會,只在乎眼前的利益,只著眼於自己的生活,是個不折不扣的「港豬」。

「特別新聞報道,警方由下午開始的清場行動,曾多次向示威者釋放催淚彈。據香港電視台從示威現場發回的直播畫面顯示,警方在金鐘夏愨道向示威人群發出「速離,否則開槍」的警告……」

新聞記者猶如在戰地採訪般,不斷穿插在人群和障礙物當中,正當我為著他們的專業精神在感嘆之際,電視螢幕中竟然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熟悉的面孔,當中有著我的同學、朋友、同事和「她」。「她」是我的前任女友,「佔領中環」行動開始前一個月,剛巧分手了,理由不外乎是性格不合,「她」熱衷於政治,我但求著安穩,一句「你很好,但我們不適合。」,諷刺得叫人心碎。

「她」當時正在傳送物資的人鏈當中,前面不足五百米的「煲底」正濃煙密佈,似乎是上一刻催淚彈爆發的位置,「她」戴著口罩,雙眼通紅,汗與淚交織在她的臉上,但仍無阻她繼續行動……

咦?是催淚彈穿過了螢幕嗎?不然我眼眶內的淚水從何而來呢?

「噗!」

催淚彈的巨響再次降臨在夏愨道上,轉眼來到五年後的今日。時間一點點地流逝著,示威者數量卻不斷遞增,人潮從四方八面湧入夏愨道,你我互不相識,卻懷著同一意念,朝著同一目的地進發。夏愨道仍然是滿佈著懷有自由意志的抗爭者,我們都知道五年前一役,大家都輸得徹底,曾經以為香港人從此不會再與抗爭扯上任何關係,又豈料五年後大家又會重聚在金鐘夏愨道上?

五年時間,我與香港人都進步了,我不主動接觸政治,政治卻主動找上門,避無可避。一場反修例風波,演變成香港人爭取民主自由的革命運動,由政治到社會,再變成生活日常。大多數五年前如我者的「港豬」,也在不知不覺間醒過來。今日終於首次踏足「雨傘革命」中最著名的戰場——夏愨道。

夏愨道之所以成為著名「戰場」,是由於政府總部、立法會大樓、行政長官辦公室等政府設施均處於該地,當抗爭者欲向政府表達不滿時,不論遊行終點、集會場所等自然訂立於夏愨道。除此之外,香港人對於夏愨道的一份情誼結,始於五年前的雨傘革命,當時的夏愨道被佔領逾兩個月之久,昔日的抗爭主場,滿佈著雨傘、寫上口號的便利貼、食糧物資,甚至形成了「夏愨村」。我們曾經以為最終會取得勝利,結果我們都輸了。夏愨道代表的是一份新香港精神,我們曾經都被逼屈服於極權之下,追求自由之心被打壓、被抑制。年月在變,但我們都未有忘記。五年後再次踏足此地,我們決不退讓,毋忘初衷,直到自由之花開遍整個香江。

「噗!」

我希望五年後夏愨道的這一聲巨響,會是我們取得最終勝利所發出的慶祝聲。

提到夏愨道的「愨」字,可拆為上「殼」和下「心」。上面的「殼」彷似代表著上層的政府,空有一個軀殼,卻未曾理會過下層人民的「心」;下面的「心」代表著人民。「愨」字正正表現著現今的香港,縱使政府對我們而言只是一個名存實亡的空殼,仍然無阻人們追求自由、真理的初心。

我相信,只要緊握著公義和道理,明天將會是未來滿懷希望的夏愨道。


金鐘的其他文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