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英皇道的那些事

天后是曖昧的。港鐵路線圖上,天后位介乎銅鑼灣與炮台山;然地理上,天后屬於銅鑼灣,而銅鑼灣又屬於灣仔。天后與銅鑼灣之間,夾著維多利亞公園,說維園是天后的吧,過於屈就;說是銅鑼灣的吧,又與名店格格不入。
吊詭的是,遠在天后尾,炮台山頭,佇立「銅鑼灣街市」。搭的士時,你必須說清楚是「電氣道銅鑼灣街市」,因為北角電氣道有一個街市,叫「電氣道街市」;而銅鑼灣也有一個街市,叫「鵝頸橋街市」。銅鑼灣原是海灣,分隔港島東西兩端,以基堤(即Causeway,高士威道)連接,後來搞填海,一堆泥沙就將銅鑼灣填平,建了維園,以後天后就是銅鑼灣,銅鑼灣消防局也在天后。
橫越天后的英皇道很長,直通太古、筲箕灣道。從天后地鐵站拾級而上,有一條斑馬線,斑馬線連著蘋果商場,向街的地舖依舊賣著素食,玻璃架內一盤盤的放滿咸水角、馬豆糕、芋角。呀姐熟稔地夾幾件素魚放入白色小膠袋,有時用大剪刀嚓嚓兩下,幾小塊應聲掉落,袋口一束,遞給客人。從前,二樓是東東雲吞麵,一家人常去吃麵。幼小的我用筷子夾一束粗麵,吸進口腔咬斷,麵條上竟冒現一個血牙印。仔細一看,原來是丁點大的乳齒脫槽而出,在湯裡載浮載沉。後來東東變成蘋果商場,分隔成許多小舖位,賣時尚精品玩意,消磨了不少放學後的光陰。可這裡的舖總待不長,燈光七零八落地開著,轉角便有幾個吉舖,像個半死不活的城。
蘋果商場向銅鑼灣道走,有一間屹立多年的大家樂。大家樂鐵板燒曾是我至高無尚的享受。母親每次帶我去吃鐵板燒,我也高興得手足舞蹈,期待著晚上的來臨。我將紙巾攤開舉在胸前,母親將燒汁澆在肉上,香噴噴的汁滴在鐵板,發出狂亂的渣渣聲。某些晚上,朱古力噴泉會出現在大家樂,洶湧的朱古力在葫蘆型水泉上不斷滾動,猶如甘甜的溶岩,神秘而深不可測。不知何時開始,大家樂成了頹飯,大家樂旁邊的百佳升級成International,惠康變成Marketplace,酒店落成,越多越多人拖喼,紅綠燈由眨二十下縮短到十二下。
人們先褫奪街道的衫褲,套上華美新裝,在一個很classy很chill的社區,付雙倍價錢享受同樣事物。但人們繼續舉杯拍照,享受Instagram帶來的仰慕,有天發現有雙傷痕累累的襪子逃過一劫,便開始懷緬從前的樸素貼地,以至於日常物事也成了佳話。吹噓與樸實不斷交織,吹噓達到極致,讓樸實也膨脹成虛構,織成現在的天后,以及其他很多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