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風情

鴨脷洲本是一個小漁村,居民們出外全靠坐船,河流一旁全是造船廠和機器場。而興建了鴨脷洲大橋後,帶動了這裏的交通與經濟發展,相應的代價卻是一間間富有人情味的傳統小店漸漸消失。原本人聲鼎沸,街道兩旁滿是大排檔與小攤檔的鴨脷洲大街,卻被硬巴巴且又冷冰冰的水泥地,各大連鎖的便利店與超級市場取而代之,叫人唏噓。
幸而,還有一部分的舊店鋪沒被城市發展淘汰。鴨脷洲大街上的「食記餐廳」便是如此。朋友也算是食記的常客,她對這家的生菜魚肉情有獨鍾,放學有空便要去吃上一碗。食記沒有華麗的裝潢,燈光甚至有些昏黃,廚房隔間牆壁上的證書抵不過油煙日日蒸熏而逐漸發黃,牆身甚至還有些許黑斑,店中也只有幾張桌子和二十來個塑料椅,可顧客卻是絡繹不絕。小店裏只有四位婦女合力打理,卻沒有絲毫混亂,我和朋友一點菜,店主拿起大勺在鍋前純熟地撈幾下,兩碗魚肉翅便做好了。對了,在這兒吃東西還有一套「規矩」呢!若是堂食,看見空位即可自行入座,再對店員叫菜名,享用後便付款,自助方式利落爽快!而「兩溝」「三溝」是熟客們對「魚肉翅」與「生菜魚肉翅」的暱稱。坐在我們旁邊的是一對父女,他們聲稱這家的魚肉翅是最好吃的,看來他們是老常客。這店很善解人意,當夜深時,欄杆處會綁上一大塊布擋風。在這寒冷的冬季,一碗小小的魚肉翅,暖和了我。
順著大街繼續走,一間名為「正興參茸藥行」的老店映入眼簾,它與對面不遠處的地鐵口形成一副怪異的景象,像兩個不同時代的建築,容不在一起,顯得十分突兀。我不禁走進去,櫃檯後是一整面的櫃子,放滿了裝著各種藥材的玻璃缸。這家店歷經四十多年仍屹立不倒,而且已經過了兩袋人的更替。店主姓陳,是一位眉清目秀、溫和的女子,一旁也是前任店主的朋友——馬老板。兩家做了多年的街坊,感情深厚,馬老板一開始還打趣陳店主為「太子女」,稱讚這間藥行做生意很老實。馬老板與陳店主知我們無意在此消費,也不計較,花時間與我們聊這一條鴨脷洲大街幾十年來的變化,最後還與我們談起一些政策的利弊,讓我有種我們相識已久的親切感。
雖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可當這些舊店鋪真的隨時間的洪流淹沒,這種街坊顧客之間的感情便會無處安放,期望有更多的人來將這些小店傳承下去,別讓人情味葬送在城市的發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