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和富道

和富道的街坊情

曾昊洋 文類:散文

作者簡介

曾昊洋


和富道

我住在和富中心十多年了,曾經從14座搬到16座,不過始終住在和富道上。這條街全是自資的老店,店主和街坊們關係都很好,整條街充滿著和諧的氣氛。不過近幾年,倒有不少新店鋪加入。

和富道向海的那條小巷,倒是沒有什麽商鋪,不過就匯集著男女老少,因爲在那條街上只有三個設施:幼稚園、青年服務中心和老人護理中心。聽起來很荒謬,不過這人生三個階段的縮影,的的確確的共存在同一條街上。平日基本上是水靜鵝飛的,多數都是老人在悠閑地散步,貨車司機搬運貨物到樓下的商場,做完家務的工人下來聊聊天等。直到下午四點多,才會吵鬧起來,幼稚園放學,年輕人一行數人到青年會玩,學習了大半天的他們在這個時候開始狂飆了,搞到本來在漫步的老人們紛紛逃到老人中心去避難。當然也有些精力旺盛的老人家會和小朋友們混在一起。這充滿著不同年齡的人的街道,還真的很有趣呢!

街道的另一旁,滿佈各種各樣的商鋪。由於和富道上蓋全是房子,對食肆的需求也自然大。住在北角的,都是潮州人,不少人是用閩南話溝通的,一些有資金的潮州人就在和富道創業,主打住家菜。不過我不是潮州人,家裏人也不太喜歡它的味道,所以基本上沒吃過。在這條街上,也有食肆打出名堂,甚至衝出國際,它就是賣鹵水食物聞名的阿鴻小吃。每逢周末,都會有不少人遠道而來,一嚐米芝蓮的滋味。

通常,住在名店隔壁的人都不會刻意的去吃那家店,我也不例外。和富道食肆林立,選擇多的是,我還是喜歡人情濃厚的店。新華記是我家最喜歡的食店,他們的乾炒牛河鑊氣充足,又香又好吃,周末家人懶得出門,經常叫我打電話過去叫外賣,接電話的麗姨對我的聲音,也耳熟能詳。

「喂?麗姨?你好啊!」

「哦,洋仔啊!今日食乜?」

「乾炒牛河,鷄絲……」

「即你照舊嗰三個麵啦!今日好多人啊,我地唔得閑送,你半個鐘後落樓啦!」

「唔該麗姨!拜拜!」

平時打電話叫外賣,換作其他店一定不會有以上的對話。然而,如果你是新華記的外賣常客,麗姨是不用你說地址的,她已經記在腦裏了,有時候餐廳沒那麽忙碌時,她還會跟你聊上幾句呢!

當然,和富道還有其他款式的商鋪,而店鋪的類型,主要都是針對和富中心的人作爲服務對象,除了食肆,第二多的商鋪是汽車修理鋪、五金鋪,還有地產鋪,主要就是這四類鋪子。

還有一家很特別的店子,名字叫「合益號」。一般人經過大概是不會知道它的用途的, 其實是一家回收商,我也是無意間發現的。從前就經常懷疑,爲什麽總是有些老人推著一車車紙皮走進和富道?原來是來變賣紙皮的。我們家的報紙之前都是拿去樓下的回收箱扔掉,不過知道能拿去鋪子變賣後,我就儲起一至兩個星期的報紙,走遠一點去店子賣掉,每一次都能賺回二三十塊錢哦,還不錯。有時候我貪心了一點,儲起大量的報紙才拿去賣,結果在前往回收店的路上極其狼狽,幸得回收店老闆半路相救,才順利把報紙運到回收店。我還記得那次我賺了48塊,將近平時的兩倍。也多虧那次經歷,我慢慢的跟店裏的老闆熟絡了。由於他的店子是我回家的必經之路,看到他,我總會打招呼。心情好的時候,還會落手落腳幫他一起把扎好的紙搬進貨車裏呢!有些婆婆看到了,也誇我是個乖孩子。

近年來各區的大型商場都開始被大企業壟斷,連充滿街坊情的和富道也開始改變。先是阿鴻小吃租約期滿,續約失敗,被迫遷;然後就是快餐店一粥麵遷入,最後是大型連鎖食肆太興的進駐。一連串的改變,和富道彷彿企業化了。到底其他小店老闆能否經得起考驗,保住和富道這條老街呢?

老實說,和富道在我的眼裏,是一條充滿人情味的街道,不過政府似乎並不這麼覺得,所以也沒盡力保留這些店子。短期内,和富道應該不至翻天覆地,不過長遠來説,住家小店根本就難以應付昂貴的租金。面對現在的局面,我們除了趁早珍惜他們,免得來時已晚,還能做什麼呢?

投稿連結

北角的其他文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