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涌・和宜合道

和宜合道

雲林 文類:散文

作者簡介

雲林


和宜合道

葵涌和宜合道連接梨木樹、石蔭、石籬3個社區。

本文冀與大家介紹和宜合道其中一段(梨木道至石蔭路),雖然百步之距,卻看盡社區變遷。街之對面乃工廠區,上世紀70年代,香港製造業興旺,葵涌,一如其他新市鎮,工廠林立,五金、木材、玻璃等舖頭應運而生,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在和宜合道經營「元昌文具」之老闆憶述當年:每逢中午、放工時間,街上人頭湧湧,肩摩踵接,與今日之疏落冷清成強烈對比。

「元昌」老闆謂己生性好動。初中後,當過修車學徒,但興趣不大,二哥便安排弟弟到自己舖頭幫手,第一代之「元昌」位於和宜合道海昌大廈地舖,以對面街之工廠為客源。不久,二哥因弟弟結婚,便交了「元昌」給細佬。三言兩語,盡是傳統價值──男大自當成家立業。其實,所謂男大,不過二十出頭而已。老闆娘笑言:結婚之時,自己剛讀完中三……聞之側目,追問下去,原來係一段辛酸往事,老闆娘幼年喪父,其母獨力撫養六個兒女,家住石硤尾,街坊介紹,在附近一間小學半工半讀,斷斷續續,小學畢業。18歲讀中一,未幾,親戚安排其認識老闆,一年後,兩人共結連理。問及當時年輕人拍拖有甚麼活動?老闆娘話70年代生活簡單,偶爾看戲、燒烤。

進入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老闆事業家庭兩得意,憑著送貨快,價錢公道,「元昌」發展至高峰期,僱有十個員工,要另外租倉擺貨。好景不常,90年代,本地工廠北移,生意一落千丈,短短兩年間,營業額跌了八成,只好靠裁員節省開支,最後剩下夫婦倆守店。四十年往事,夫一言妻一語,娓娓道來,其中酸甜苦辣不足為外人道,相守多年,「兩老」表示:最自豪係養大了五個兒子,個個學業有成。至乎耳順之年,自己有氣有力,暫無退休之念。

除了因時制宜,老闆以為貨真價實,生意才長做長有,聽來似老生常談,咀嚼起來,充滿智慧。顧客不滿意,自然不回頭。討論營商之道,老闆未必盡訴底蘊,但談及店內貨品,就知無不言,言無不詳。見我瀏覽鉛芯筆,老闆遂解釋不同型號之特點,見客人聽得津津有味,展示最新引入之鉛芯筆,原來之前有客「玩微雕」,經常去「元昌」找特幼鉛芯筆。見老闆講得眉飛色舞,便買了一支……老闆幫客人找到心頭好,那份滿足感,豈是金錢所能衡量?時人謂小店有人情味,吾以為人情,係老闆顧客之間有交流。有傾有講之餘,更有互動,是一份朝見口晚見面之關係,是一段既講金又講心之情誼。

搬了四次舖,依然留在和宜合道,老闆話自己膽小,不敢往外闖,留在石蔭,起碼熟悉區內情況,因應社區轉變,靈活變通,總有生意可做。過往,為了增加收入,還賣「元寶爉燭」。真的,社區商店生存之道,莫過於留意周遭環境,隨時應變。80年代初,老闆雄心壯志,擴展業務,兼賣字典、小說等,生意本來不錯。誰料,幾年後,附近開了一間公共圖書館,從此顧客只借書不買書。

無獨有偶,「光威眼鏡」亦在第一代「元昌」舖址創業。少年時候,老闆鄭生從內地來港,由熟人搭路學師,磨鏡、車邊、驗眼等,邊學邊做。滿師後,鄭生與人合資開眼鏡店,後轉為獨資。因為石蔭租金不高,壓力相對較少,與「元昌」一樣,「光威」搬了四次舖,也離不開和宜合道。有段時間,舖面大,要「維皮」,左邊賣眼鏡,右邊賣時裝,結果?可能老闆眼光不夠,可能「石蔭人」喜歡到區外買衫,最後,大舖變細舖,專心幫客配鏡。而今兒子落舖幫手,老闆閒來出海釣魚,他朝退休,夢想學風帆,乘風逐浪。

不少顧客和我一樣,幾十年來,由孩童開始「幫襯」至今,講到熟客不離不棄,老闆難掩笑意,坦言不少街坊搬出石蔭後,依然一家大細,遠道而來配鏡。偶然問及架上之隱形眼鏡藥水,才發現社區商店另一特色──打開門口做生意,要有求必應,縱使藥水所賺不多,上貨、賣貨耗費人力,亦要入貨,唯有如斯,才能留客,彼此關係才長久。老闆平素寡言,幫客檢測視力,掌握其要求喜好後,便擺出可供選擇之鏡框,有平有貴,靜候客人自選。有時,客人要求某種款式之鏡框,舖頭未必有現貨,便取出圖錄口頭介紹,顧客覺得合意,便替其訂貨,貨到客付錢,由頭到尾,全憑一個字──信。老闆信客,客信老闆。

「元昌」、「光威」在石蔭開店快四十年,兩間舖,先後在70年代中後期開業;兩位老闆,十來歲入行,因時因地制宜,穩打穩紮幾十年,老闆與客人之間,一賣一買,賣的是承諾──貨真價實;買的是信任──忠誠可靠。能夠專注堅持,相信有賴兩位「另一半」背後默默守護。「元昌」老闆娘,婚後以家庭為重,在家照顧兒子,在舖執頭執尾,每次向其查證「元昌」之發展史,總是喃喃自語:唔,這事應該發生於某某(其中一個兒子姓名)出生之後……以此考訂事發年份。「光威」老闆娘甚少現身,不過,一到寒冬,一入「光威」,暖意襲人,老闆及兒子身穿毛衣皆其作品。

一條街,兩間舖,三個故事,合撰出一套「社區有情」。

投稿連結

葵涌的其他文章(2)